第九十八章 大義名分(2 / 2)

“旗幟?”織田信長似乎明白了竹之內波太郎的意思,卻還不是很理解,便說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以我信長如今的實力,不足以和今川義元或是其他戰國大名相抗衡,唯有打出勤王的旗幟,才能和他們爭奪天下?”

“不錯!”竹之內波太郎說:“世間之所以征戰不休、民不聊生,就是因為忽視了神靈和天皇的存在。跟著我!與我一起敬奉神明和天皇,結束亂世,走向太平!喊出這樣的口號,就能擁有大義名分。而大義的名分,可以為信長大人贏得民心。大人到過明國,應該知道明國故老相傳的一句七字箴言--”

他一字一頓地說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織田信長茅塞頓開,大聲說道:“我明白了!單純以實力而論,我絕非今川義元的對手,甚至,無論是甲斐的武田、越後的上杉,還是相模的北條、中國的毛利,哪怕是九州的島津,實力都遠在我之上,要想爭奪天下,必須借助百姓的力量!”

見到織田信長這麼快就領悟了自己話裏隱含的深意,並且完全拋棄了武家的成見,毫無保留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張,竹之內波太郎十分高興,微笑著說道:“還不隻是百姓的力量。在日本各地,甚至包括大人的尾張,還隱匿著許多象我這樣對南朝忠心不改的義士,他們秉承著祖輩‘七生報國,消滅敵朝’的遺誌,不肯屈服於足利尊氏所創立的室町幕府,因而也就不願出仕奉公,被人稱之為‘野武士’。他們雖說沒有自己的領地,但領地卻又無所不在,更無國境限製,而且非常團結,實力是所有大名、領主也不敢忽視的。如果大人打出勤王的旗幟,也一定會得到他們的擁戴。大人是大名,再加上野武士和百姓,三股勢力合而為一,這是日本從未有過的強大力量,就一定能平定戰亂、開創太平盛世!”

聽到竹之內波太郎提到“野武士”,織田信長突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當年那些神秘武士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尾張,從熱田神宮救走鬆平竹千代,就是借助了尾張海部郡的野武士的力量。而那幫野武士的頭目蜂須賀小六曾經屢次拒絕信長的父親、尾張守護代織田信秀的征召,理由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南北朝時期為忠義殉節的南朝官家子孫,不願侍奉屈膝跪拜而食北朝和室町幕府不義之祿的大名、領主。不過,蜂須賀小六當日表示,隻要織田信長立誌勤王,他和手下的武士都願終生追隨,與竹之內波太郎剛才所說的話如出一轍……

想到這裏,織田信長感慨地說:“明國人盛傳一本書,名叫《三國演義》,書中講了這麼一件故事,劉皇叔劉備大人蝸居新野期間,受高人指點,去隆中尋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聽他縱論天下大勢,遂得以三分天下,延續漢室正統數十年。信長今日熊邸一行,聽到先生這一番高論,也仿佛是與先生進行了一番隆中對。甚至,諸葛先生隻不過是幫助劉皇叔三分天下取其一。而我若能得先生之助,平定海內戰亂、一統天下也不無可能!”

竹之內波太郎聽出織田信長有勸說自己出山給他當軍師的意思,微微一笑,說道:“我也曾讀過《三國演義》,書中的諸葛臥龍先生更是我推崇備至的人物,大人拿我和臥龍先生相提並論,令我萬不敢當!而且,我自幼便矢誌終生侍奉神明,既不想帶兵,又不願做官,大人就把我剛才的那些話當是友朋之間閑聊吧!”

自己還未開口,就被竹之內波太郎巧妙地婉言謝絕,織田信長不免大失所望,又懇切地說道:“先生既然以天下蒼生為念,還請助信長一臂之力。”

竹之內波太郎說:“如果大人果然能高舉勤王大旗,為天下太平而征戰,波太郎當然願意不遺餘力地幫助大人。五日之內,我就將千石糧食悄悄送到尾張。日後大人若有所需,隻需一封書信,我必定傾盡所有,幫助大人成就勤王大業!”

看來此人確實不願奉公,也有觀望自己行動的意思,織田信長也不好強求;而且,馬上就有三千名兵士悄悄潛入尾張,糧食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便說道:“那就多謝先生了。織田信長有生之日,定當竭盡全力平定亂世,不負先生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