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應對之策(1 / 2)

第一百一十二章 應對之策

作為慈悲為懷、力戒殺生的佛門弟子,雪齋禪師之所以還會身披甲胄、手持大刀,走向戰場,一是因為身為今川氏家中一員,他絕對不能容忍其他家族對今川氏不利。二來他還是今川義元的師傅--作為足利幕府將軍同族的今川氏,累世擔任駿河、遠江、三河三國守護。到了今川義元的父親、即雪齋禪師的哥哥、今川氏第九代家主今川氏親之時,製定了“分國法”(注),才蛻變為戰國大名。氏親有六個兒子,為避免日後起內哄,其中三個均被送到寺院當和尚,包括五子今川義元。義元四歲時便與一家人生別,成為小和尚,他的業師,正是叔父雪齋禪師。雪齋禪師十分疼愛自己的這個侄子,無論佛法、漢學,還是兵法、戰策,無不傾囊相授。既是叔侄、又是師徒的兩人一起陪伴著青燈古佛生活了十四年後,本應繼承國主地位的今川義元的大哥於二十四歲時驟然病逝,十八歲的義元因生母是正房,其他哥哥均為庶子,幕府遂批準義元還俗擔任國主。雪齋禪師也應今川義元之請,出山擔任了今川氏的軍師,希望能夠輔佐今川義元成為天下人,結束持續百年的亂世。

這一次,麵對突如其來的尾張之變,雪齋禪師經過了好一番深思熟慮,向今川義元提出了應對之策--以“天下人”的名義,宣布尾張織田信長和美濃齋藤道三為逆賊,號令天下大名舉兵討伐尾張和美濃兩國。具體說,命令近江的淺井氏、越前的朝倉氏和飛彈的姊小路氏分別從西方、西北和東北三麵出兵,攻打美濃,牽製齋藤道三不能出兵救援尾張織田信長;今川氏大軍仍由三河鬆平黨為先鋒,從東南進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尾張。為確保萬無一失,可令伊勢的北畠氏從西南兵進尾張,作為配合,防止織田信長由伊勢逃往別處,以免重蹈當年除惡未盡的覆轍,留下無窮後患。

雪齋禪師這樣的建議無疑是最為穩妥的法子,可是,今川義元卻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一個毛孩子再加上一個賣油郎嗎?我們今川氏一家也足以滅掉他們,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倒給以後增添許多麻煩。”

雪齋禪師明白,今川義元所謂的“麻煩”,不外乎就是在平定了尾張、美濃之亂之後,要對這些出兵的大名、領主論功行賞,所奪取的兩國領地,還要分給他們一部分。今川義元已經把尾張和美濃兩國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就不想再讓別人分一杯羹去--對於今川義元來說,無論是兵士的疲敝,還是領民的困頓,跟廣袤千裏的領地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既然主公心意已決,雪齋禪師也就不好再多說什麼,猶豫了一會兒,這才說道:“主公方才說到,織田信長與美濃國主齋藤道三會麵之時,排出了好幾千人馬的儀仗,還帶著好幾百支火槍。貧僧記得,傳聞他當年被逐出家門之時,身邊隻有兩位侍童。那麼,他怎麼會有那麼強大的實力?”

今川義元點頭說道:“你說的十分在理,我也一直在懷疑,若是傳聞屬實,他的這些兵馬火槍卻是從何而來?難道他背後有人暗中支持?可是,放眼海內諸國,都知道尾張織田氏是我們今川氏的死敵,誰能支持他?誰又敢支持他?”

雪齋禪師說道:“海內沒有人敢於支持他,那就一定是從海外來的了。主公可還記得,織田信長被逐出尾張之後,不知所終,傳聞他流浪到了明國。還有,我們攻下那古野城之後,並沒有見到信秀家中林通勝、柴田勝家等重臣的首級,當時我曾找人查問過,說是信秀派他們入貢明國,還把女兒阿市敬獻給明國皇帝陛下。貧僧就在想,是不是明國在暗中支持他?若是果真如此,我們不能不警惕啊!”

今川義元想了想,說道:“聽你這麼一說,我倒想起來了,傳來的消息說織田信長手下那些人大多是九州那邊的口音。這就清楚了--這些年裏,明國一直在加緊剿滅九州那邊的浪人、海寇,或許是抓了些人,殺了沒用,放又不能放,索性送給織田信長那廝做個人情,。”

見今川義元讚同自己的判斷,雪齋禪師就順水推舟,提出了一條新的建議:昔日明國曾遣使到日本,呈遞國書,要敕封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殿下為日本國王,這固然是明國不知悉日出之國公武雙重政權性質而做出的荒誕不經之事,但足利義滿殿下確曾接受了明國的冊封。這一百多年來,國中紛亂不休,是故才有戰敗武士流落海外、淪為海寇之情事,也導致兩國交惡,貢使難行。既然主公如今已經成為天下人,奉天皇及幕府將軍之命掌控天下,國中戰亂定能很快平息。那麼,主公應當派遣家中重臣出使明國,恢複兩國貢使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