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登陸薩摩(1 / 2)

第一百一十八章 登陸薩摩

四月的東海風平浪靜,昏暗的星光下,一百五十多艘艦船分先後兩個縱隊,未張燈號,幽靈般地向著九州薩摩藩的一處港灣駛去。

這處港灣,正是大明海商、鎮撫司副鎮撫汪直去年跟九州大名島津氏交易,租借土地所修建的一座港口,大明王朝最高統治者、明嘉靖帝朱厚熜欽賜名曰“永安港”,取的是鎮懾倭寇,永保大明萬裏海疆安寧之意。

最前麵的一艘戰船上,一位身穿甲胄的中年將軍站在艦首,舉著望遠鏡,望向黑黢黢的港灣。

這時候,隻見對麵的亮起了一點燈火,在夜空中劃出三長兩短的信號。

那位將軍滿意地點點頭,低聲叫道:“李將軍!”

從那邊匆匆走來一位約莫二十多歲的年輕將軍,走到近前,敬了個大明軍禮,低聲說道:“軍門有何吩咐?”

聽他大明官話說的十分流利,隻是聲調略微有些怪異。原來,這位“李將軍”正是朝鮮水軍副都督兼全羅道水軍提督李舜臣。他曾在大明軍中學習並掛職鍛煉數年之久,自然說的一口流利的漢語,隻是口音卻始終難以全然改變過來。被他稱為“軍門”之人,不用說,一定是大明朝鮮宣慰欽使、中朝聯軍司令俞大猷。

俞大猷說道:“對麵已經發來燈號,可以安全登陸。就按原定方略,你帶水軍艦隊在外圍警戒,兵船、糧船、馬船依次登陸。”

原來,日本九州乃是倭寇的大本營,數不清的海盜肆虐東海海麵,過往船隻鮮有能逃脫者。這一次中朝聯軍自對馬、壹歧兩島殺奔九州薩摩藩,那些海盜見船隊異常龐大,還有大批戰船護衛,自然偃旗息鼓,退避三舍。但是,他們會否告知背後的靠山九州大名島津氏,島津氏會否判斷出中朝聯軍的意圖而先發製人,俞大猷及軍中諸將都不知道。為了穩妥起見,他們議定了朝鮮水軍警戒、明軍禁軍第一軍分批登陸的作戰方略,正是俞大猷對李舜臣所說的那樣部署。

李舜臣應道:“是。末將這就傳令水軍變換陣形。”

俞大猷接著說道:“給我派條小船,我隨第一批兵船登陸。”

“這……”李舜臣猶豫了,過了一會兒才說:“軍門,請恕末將多言之罪。末將在大明水師學堂求學之時,教官曾反複強調,搶灘登陸作戰,第一波次的船隻最易受到攻擊。雖說對麵接應之人已發來信號,卻不知會否被敵人所利用。軍門負有執掌全軍之責,還是繼續留在戰船之上,待天明之後再上岸也不遲。”

“無妨。”俞大猷自信地說道:“鎮撫司汪千戶手下那些守衛這處港口之人,雖說托名船工水手,其實都是我大明水師的退役將士;去年朝廷又增派看守倭人戰俘營的那一個整團將士悄悄抵達薩摩,增強港口守備力量。這個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熟知倭人戰法,蕩平薩摩或許力有不逮,守衛一處港口綽綽有餘,焉能被倭奴所敗,來誘騙我大軍?”

盡管李舜臣也知道俞大猷分析得很有道理,以他在大明海軍東海艦隊掛職鍛煉時所參加的幾次剿倭戰鬥來看,明軍精銳之師的戰力比倭寇隻高不低,九州倭奴頭子島津氏斷無一口吃掉大明一個整團數千人馬的實力;但是,主帥安危事關重大,他可不敢冒險,說道:“末將早就知道軍門素來身先士卒,然則軍門身係全軍之勝敗,不應以身犯險。”

俞大猷感慨地說:“舜臣老弟,你大概並不知道,倭奴肆虐我大明及貴國萬裏海疆,已曆百年之久。本帥從軍之日,便在福建金門備倭,曾與倭奴激戰數十陣,更有諸多軍中袍澤兄弟犧牲於倭奴之手,我與倭奴之仇可謂不共戴天!可惜,朝廷在東南沿海興師剿滅倭寇之時,我卻任職禁軍,專一防備北虜,隻能坐視戚元敬縱橫四海、平定倭亂,實乃今生之大憾。咱們私下裏說話,今次銜命遠征倭國,之前對馬、壹歧兩島之戰不過是小打小鬧,縱然大勝也算不了什麼。隻有即將到來的九州薩摩之戰,才是我中朝聯軍大敗倭奴之肇始!再者說來,此地又是倭奴巢穴之所在。你說,我怎能不想著跟著弟兄們第一波登上倭島?”

對於李舜臣來說,俞大猷不但是軍中主帥,更是他耳熟能詳、欽佩已久的一代名將,此刻分明已帶著一點懇求的語氣和他說話,而且話語之中流露出壓抑不住的軍人熱血,令他不禁有所動搖,為難地說道:“末將深知軍門殺賊報國之夙願,但是,夜間登陸,一則視野受限,二來又要從速變換船隊陣形,戰船讓開入港通道,分散兩廂守備,由兵船、糧船和馬船先行登陸,小船行於其中,隻怕會被大船掀起的風浪顛覆。倘若果真如此,就算將末將在軍前正法,也難償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