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朝鮮水軍龜船的船體所覆蓋的鐵甲上四麵八方都布滿了射擊孔,有備而來的朝鮮水軍官兵躲過了撞擊所帶來的衝擊力,便不失時機地向著對麵倭奴的戰船開火了!
那兩條鐵甲船上僥幸不死的島津氏武士們慌忙拿起手中的武器還擊,可是,無論是弓箭,還是從海盜們手中高價買來的鐵炮,根本無法擊穿龜船上被覆的那層鐵甲,加之朝鮮水軍龜船的船體本身就比島津氏水軍的鐵甲船要高出許多,藏身於鐵甲之下的朝鮮水軍官兵們居高臨下,象是進行射擊訓練一樣,逐一將島津氏的武士們射殺。
暴戾的倭奴無法忍受如此憋氣的單方麵屠殺,十來個人發出野獸般的嚎叫,扔掉手中的弓箭和鐵炮,抽出大刀,朝著龜船跳了過去。
這是海戰接舷戰的一種經典戰術--跳幫戰術。兩支船隊狹路相逢,通常是先采用撞擊戰術,然後再用船上配備的搭鉤鉤住敵船,兵士們跳到敵船之上進行肉搏戰。在火炮尚未成為戰船的主戰武器之前,這種等於是把陸戰搬到了戰船上的作戰模式流行了幾千年。崇尚個人武力的日本武士更是對這一戰術樂此不疲。而且,島津氏水軍的武士們認為,朝鮮水軍這種怪模怪樣的戰船既然外麵被覆著一層鐵殼,將整個船體都封閉了起來,水軍官兵也都躲在鐵殼之中,外麵無人警戒,隻要跳到船上去,他們就會束手無策。到時候,先砸爛他們的烏龜殼,再把那些隻會躲在烏龜殼裏施放冷槍冷箭的家夥統統“死啦死啦地”!
誰曾想,島津氏的武士們剛剛跳上龜船,卻發出了比剛才還要淒慘的嚎叫--龜船的鐵殼外麵,布滿了鐵釘、倒刺,那些跳上龜船的島津氏武士,在第一時間就被刺中,有的人當場咽氣,屍體掛在了龜船的外殼上;還有的人沒有被刺中要害,同樣掛在龜船在外殼上,發出殺豬一般的慘叫,鮮血滴滴答答直往下流,其狀慘不忍睹……
這一發明,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明嘉靖帝朱厚熜無法竊為己有,而是李舜臣對“天朝聖君禦賜圖譜”所進行的改良--比起那個喜歡裝神弄鬼的家夥來說,他畢竟真正在戰船上待過,也經曆過多次剿倭之戰,對倭奴的戰法了如指掌,也就十分“體貼周到”地為這些跳幫準備了那些禮物。
與此同時,尚未接近敵船的那些朝鮮水軍的龜船船頭上那隻高高昂起的龜首噴出了耀眼的火光和滾滾的黑煙,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怒吼,一枚枚的海碗大小的彈丸帶著尖厲的嘯聲,朝著對麵島津氏水軍的鐵甲船飛去。這些火炮顯然不是島津氏水軍戰船上所裝備的那種聲大煙大威力小的火炮,而是明軍主力戰艦上廣泛裝備的艦炮,雖然每船隻裝備了一門,但是,大明皇帝“夢得神授”的火炮,可不是島津氏水軍鐵甲船那層單薄的鐵皮所能抵擋得住的,隻是一輪齊射,就有七八艘鐵甲船被轟開了大洞,海水洶湧地灌了進去,那些戰船立刻就失去了平衡,先是在海麵上徒勞地轉著圈,隨即便嗚咽著沉入了海底。船上島津氏的武士和水手們要麼慌不及待地跳海逃生;要麼跪在甲板角落開始念佛,乞求天照大神和八幡大菩薩保佑,最後還是被天照大神和八幡大菩薩無情的拋棄,扔到海裏喂了王八。
盡管龜船甫一亮相就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但是,客觀公正地說,在火炮已經被廣泛運用於戰爭之中的明朝中葉,這一設計毫無出彩之處,唯一令人感到新鮮的,隻是把其他戰船安放在船頭或船舷上的火炮裝在了船首的那個烏**部而已,那也不過是因為龜船整體被覆著一層鐵殼,火炮安在其他地方,就無法散去炮彈發射時產生的硝煙,會把躲在裏麵的水軍官兵嗆著。
李舜臣不但是個天才的水軍將領,還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發明家。在他的手上,任何毫無出彩之處的地方都能煥發出獨特的魅力。比如說龜船船頭高高昂起的烏龜的口中,不但能發射炮彈,在戰況不妙的時候,還能噴出滾滾的濃煙,遮蔽追趕的敵船的視線,掩護自己撤退。如此精妙的設計構想,令那個來自二十一世紀又喜歡裝神弄鬼的家夥也歎為觀止--這不就是章魚在遇到強悍的天敵時噴出墨汁逃走嗎?能把後世廣為流行的仿生學在十六世紀操練出來,這個李舜臣還真不是一般的牛!
不過,島津氏水軍的統帥、亦即島津氏的現任家主島津義久,今天是注定不能讓手下那些九州的鄉巴佬見識到凝聚著中國那個冒牌皇帝和朝鮮天才水軍將領智慧的龜船全部的精妙設計了--就在朝鮮水軍的龜船兩次齊射將島津氏十幾艘鐵甲船送入海底之後,他當機立斷下達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