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慷慨請纓(1 / 2)

聽出戚繼光言辭之中還留有餘地,顯然還是對方才的“玩笑”心有餘悸,不能象最初那樣暢所欲言、直抒胸臆,朱厚熜不禁懊悔自己杯弓蛇影,有悖於今日邀約這幾位心腹愛將遊湖暢談的初衷,就笑著說道:“你說的不錯。朕雖非英雄,卻也和你所見略同,認定以中朝聯軍的兵力,再加上俞誌輔的統軍之能,對付連遭大敗、已是驚弓之鳥的島津氏殘部絕對不在話下。而九州其他各藩,如豐後的大友氏、築前的城井氏、築後的龍造寺隆信氏,麵對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數萬大軍,勢必隻能龜縮自己的領地,不敢輕舉妄動。不過,俞誌輔密疏之中,除了提出剿滅島津氏的作戰方略之外,還提出要調整朝廷當初議定的禦倭總體方略。誌輔緣何有此奏議,概因跟朝廷當初定策之時相比,倭國情勢已然發生了巨變。”

說到這裏,他轉頭對汪直說:“汪直,你把倭國情勢給眾人說說。”

聽完汪直簡要地講述了倭國近期所發生的種種變故,在座的人無不為之震驚,一是沒有想到倭奴三好氏家主三好長慶竟然如此凶悍強橫,悍然放逐了武家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二是沒有想到那位倭人“國舅爺”織田信長竟然如此英雄了得,以寡擊眾,打敗了十倍於己的“天下人”今川義元,使得倭國天下大亂。同時,眾人也都明白為何俞大猷會提出要調整朝廷當初議定的討伐倭國、懲戒凶頑的總體方略--當初朝廷議定兵進伊勢灣、震懾倭國天皇及幕府將軍,目的是想依靠倭國公武雙重政權僅存的一點威懾力,來壓服倭國諸多戰國大名不得縱容手下武士、浪人襲擾大明萬裏海疆;如今連幕府將軍都被趕下了台,誰還會拿他的話當回事?

這個時候,徐渭突然插話進來,說道:“微臣鬥膽敢問皇上,俞將軍可曾提出如何調整禦倭方略?”

徐渭能主動開口,不用說已經是從剛才的驚悸中緩和了過來,朱厚熜大為高興,笑道:“這個問題嘛,且容朕賣個關子。不過,朕倒想聽聽文長你的建議。”

徐渭毫不猶豫地說:“成祖文皇帝永樂年間,倭國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曾受我大明敕封為日本國主,賜予金印丹書,許其世代承襲,累世傳到當今將軍足利義輝,雖不曾如朝鮮、琉球一般呈報天朝、請旨冊封,卻仍是我大明臣屬,豈容他人奪位自立!是故我大明應興義師討伐逆臣,擁立足利義輝複位,以彰顯天朝‘繼絕世、興滅國’之德!此其一。其二,足利義輝得我大明之助而複掌權柄,勢必對我大明心存感激,應會謹遵天朝號令,約束國中諸侯人等不敢再妄生不臣之心,明犯我天朝盛威!”

朱厚熜笑道:“這又是英雄所見略同了!不錯,俞誌輔的確有此奏議。如今倭國可謂是天下大亂,放逐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紀伊三好氏集結重兵,與支持幕府將軍的近江淺井氏、越前朝倉氏對壘於近畿一帶,不日就會大戰一場。待得他們鬥個兩敗俱傷之際,中朝聯軍再兵進伊勢灣,勢必能夠收取全功!”

說到這裏,朱厚熜略微停頓了一下,收斂了臉上的笑容,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不過,朕所慮者有二:其一,倭國戰亂已曆時百年之久,幕府式微,群雄並起,動輒便有強國大名率軍上洛,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說到底,他們依然還承認足利氏為‘天子’,行事不無顧忌。而今紀伊三好氏家主三好長慶索性連這塊遮羞布也不要了,悍然放逐幕府將軍足利義輝,可謂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焉知就沒有其他大名步三好長慶之後塵,覬覦天子權柄?以中朝聯軍萬餘兵力,能否應付得了倭人諸國的連番進攻?設若要增調兵馬,到底調多少合適?又從哪裏調?其二,倭國幕府衰敗日久,幕府將軍手中並無一兵一卒,欲要擁立足利義輝複位重掌權柄,絕非旦夕便可奏功,中朝聯軍勞師遠征,深入倭人腹地,設若戰事曠日持久,軍需轉運、後勤補給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如何解決方能既確保前方將士無絕糧乏械之虞,又不加重朝廷賦稅開支?”

皇上今日召見自己的用意已經昭然若揭,又正是遂了自己的夙願,戚繼光豈能放過這個機會,立刻站了起來,慷慨說道:“臣等願率所部增援中朝聯軍,與俞將軍並肩攜力,共同討伐倭奴!”

朱厚熜微微一笑,沒有當即表態,轉而麵向一直不曾說話的兵部侍郎、明軍總參謀長楊博,問道:“惟約,元敬有意請纓出戰,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