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派出去采辦菜蔬的倭人兵士大半沒有回來,軍中將士也就自然缺乏新鮮菜蔬。好在天恩浩蕩,皇上似乎也料到了或許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在責令各有司衙門替中朝聯軍籌措軍糧的同時,明確指示要配以一定數量的大豆。由於早在當年平定江南叛亂之時,嘉靖帝朱厚熜就悄然改易了明朝奉行兩百年的衛所軍戶製,輔之以募兵製,因而無論禁軍第一軍,還是第二軍,都有不少原本出身農家或市井的兵士,懂得百姓日常生活技能,俞大猷就發動他們泡豆芽、磨豆腐,給將士們補充皇上所說的、其他人誰也不懂的什麼“維生素”。
說到磨豆腐,俞大猷至今還覺得好笑--當初駐軍薩摩,以待倭國時局變化的時候,軍中也曾用大豆來做豆腐佐餐,卻不曾想竟然引起了倭國天文天皇和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驚歎,認為中朝聯軍普通兵士竟然也能吃到豆腐,足見天朝上國是何等的富庶。而且,貴為一國之君的天文天皇看到那白花花的豆腐,甚至是一副垂涎欲滴的模樣。對倭人向無好感的戚繼光為了戲謔天文天皇,故意請他品嚐一箸,沒有想到,天文天皇竟然躬身施禮,好象接受了多麼大的恩賜一般,更是毫不客氣地拿起筷子,一連吃了幾大口,嫩滑的豆腐被挾碎掉在桌上,天文天皇還毫不猶豫地拿手捏起來就往自己嘴裏送。對於國君如此失禮的舉動,跟隨他一同逃出京都、來到九州的山科言繼卿也絲毫不介意,反而跟著天文天皇一起狂咽唾沫,被俞大猷招呼一同品嚐,他也毫不客氣地狂啖一氣,好象很久或者從來都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一般。
看到這種情形的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心中不免驚詫不已,事後問過大明鎮撫司日本情報網的幾位太保爺才知道,原來大豆和磨豆腐的技術雖說早在隋唐年間便通過倭國的遣隋使、遣唐使和從中土大唐東渡日本的僧人傳到了倭國,可是一直被視為高檔食品,隻有寺院、大名和富庶的商賈才能偶爾吃到,窮困潦倒的天皇和公卿大臣們當然也就難得一見了……
即便已經經曆了大小數十戰、也經曆過無數次攸關生死的危險境地;可是,眼下有這麼多的憂心之事,無論哪一件都關乎將士的生死乃至整個戰局的勝敗,也關乎著大明百年國運,身為全軍主帥的俞大猷又怎能安然入睡?索性就端坐帥帳,秉燭夜讀《易經》。
《易經》是俞大猷平生最喜歡的書,早已爛熟於心;但往日每次再讀,他依然興致盎然。可是,今夜不知道為什麼,他總覺得心神不定,怎麼也讀不進去。估摸著守衛在帥帳之外的親兵護衛都已經睡了之後,他將手中的《易經》放在帥案上,從懷中摸出一把製錢,然後閉上眼睛,在心中默默禱告了一番,將那些製錢朝著帥案之上一撒。
這是俞大猷在打相士們最常用的“金錢卦”。概因明軍軍法載有明文,大明軍人敬天畏地、忠君愛國,卻不許裝神弄鬼、起課問卦;軍法如山,身為全軍主帥的他,也不敢不遵。但看他掏出來的那三十六枚製錢,個個磨得鋥光瓦亮,大概平日背過親兵護衛,也沒少起課打卦。
製錢“當啷啷”落定之後,俞大猷才緩緩地睜開眼睛,朝著桌上看去。
突然,他的麵色微微一變--原來,三十六枚製錢顯示出這是一個“艮下,震上”的卦象。
自幼便熟讀《易經》,俞大猷不用翻案頭上那本《易經》,也知道《易經》《小過卦第六十二》篇中寫道:“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這本是一個不錯的卦象;但是,“艮下,震上”的卦象上還說“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意思是說,不肯嚴加防範,就可能遭人殺害,必有凶險。
看著眼前帥案之上三十六枚製錢所形成的“艮下,震上”的卦象,俞大猷陷入了深思之中:自古有雲,兵者,凶也。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駐屯防守,都要倍加小心。卦象是否在說眼下的軍中情勢?難道說,大營的防禦還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給敵人留下了可乘之機,所以上天通過這一卦來向我示警,要我加強大營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