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兵分兩路(2 / 2)

逆賊三好長慶的紀軍主力已被殲滅,僥幸逃脫的那些人都已是驚弓之鳥,勢必難以抵擋剛剛大獲全勝、士氣高昂的天朝義師。因此,俞大猷便和徐渭商議,打算將中朝聯軍一分為二,以第二軍為一路,並配屬第一軍的重炮團和獨立騎兵旅,沿著三好長慶逃亡的路途,出伊賀,入大和,追剿三好長慶殘部;第一軍餘部為一路,由伊賀向京都進軍,控製京都,扶持幕府將軍足利義輝重掌權樞。

這麼做,可以大大加快伐倭之役的進程,隻是不免有貪功之嫌。概因第一軍早在去年三月便遠征倭國,相繼攻克對馬、壹歧兩島;之後又殺奔九州,攻占倭奴島津氏所占據的薩摩、日向、大隅、肥前、肥後五國;而第二軍卻是去年十一月份才奉調薩摩,增援第一軍,先前的一係列戰功都與他們無關,再若是失去追擊三好長慶殘部的機會,麵子上就很不好看,戰後論功行賞,也比第一軍要遜色許多。

可是,那一夜倭奴三好長慶派出忍者潛入中朝聯軍大營,謀刺軍中將帥,兼任第二軍軍長的戚繼光被忍者暗器所傷,身中劇毒,雖然在那位被俞大猷的劍術及氣度所折服而幡然悔悟的刺客梅津玄旨齋指點下,找到了倭奴忍者隨身攜帶的解藥,又經醫官全力搶救,總算是保住了戚繼光的性命,卻因失血過多而元氣大傷,至今仍纏綿病榻,未曾大好。與戚繼光有多年的袍澤之誼、情分勝似手足兄弟的俞大猷又怎能忍心讓他鞍馬勞頓……

聽罷俞大猷的想法,徐渭深表讚同,對於俞大猷的種種顧慮,他卻認為倒也無妨--一來軍中講究“令行禁止,雖誤亦行”,俞大猷身為全軍主帥,如何調兵遣將是他的職權,旁人不好隨意置喙、幹犯指揮;二來戚繼光與俞大猷乃是多年的搭檔,有袍澤之誼,兩人又都是豪氣幹雲的英雄豪傑,料想不會計較誰多搶了功勞;還有其三,當日他們在莫愁湖晉見皇上,談到伐倭戰事,戚繼光慷慨請纓,皇上恩準他調任第二軍軍長,增援中朝聯軍。與戚繼光一同晉見皇上的東海艦隊海軍陸戰隊兩位將領曹聞道、錢文義見獵心喜,也向皇上提出要入倭參戰。他們都是簡在帝心之人,這些年裏戰功卓著,深得皇上寵愛,皇上索性就大送人情,恩準了他們的要求,分別調任第二軍第一師和第三師師長。這兩人之中,曹聞道原本就出身營團軍,是俞大猷的老部下;錢文義雖然出身河南衛所,卻於嘉靖二十三年韃靼寇犯國門、圍困京師之際,率軍勤王,便歸由營團軍指揮,也與俞大猷淵源頗深,料想也不會對俞大猷的決定心懷不滿。若是為了穩妥起見,可將第二軍第二師配屬第一軍,頂替在此前與倭奴聯軍決戰之中傷亡頗大的第一軍第三師,如此便周全了……

俞大猷深知,徐渭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第二軍第二師師長劉永壽乃是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少輔威遠侯陳世昌的乘龍快婿。若是劉永壽對分兵之議心懷不滿,勢必要寫信告知於陳世昌;而陳世昌在軍中門生眾多,勢力僅次於左都督、太師英國公張茂,徒生事端,會給中朝聯軍及俞大猷本人惹來不少麻煩,也就接受了徐渭的建議。

兩人商議妥當,便聯袂來到戚繼光的營帳,將分兵計劃通報給戚繼光,征詢他的意見。戚繼光沉吟片刻,說道:“如此勞累誌輔兄及第一軍眾將士,愚弟實在難以自安。但誌輔兄的好意,愚弟領會得,這一次就這麼辦吧。但是,愚弟有個不成之請,還望誌輔兄應允。”

身為多年的袍澤,俞大猷怎能不知道戚繼光的心思,當即笑道:“你不說,我也能猜到幾分!日後進軍倭奴海道諸國,就有勞元敬賢弟了。”

俞大猷猜得不錯,戚繼光正是想要真刀真槍與被倭人稱之為“戰國第一武將”的武田信玄較量一番,被俞大猷點破心思之後,也不作假,笑道:“你應允的這般爽利,我也不承你的情!你第一軍從九州到近畿,已將大半個倭國都收入囊中,再若是連海道諸國也都被你第一軍拿下,讓我第二軍數萬將士有何顏麵回國見江東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