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寵吃醋是女人的天性,從古至今都是。在母係氏族社會階段,遠古人類得到了更大的進步與發展。比如在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將帶有粘性的黃土和上水,捏成固定的形狀,然後在火上烤,於是最原始的陶器出現了。這一時期的陶器主要是各種各樣的生活器皿,雖然簡單粗糙,但是非常實用。借助於這些陶器,遠古人類從此可以喝上了熱水,可以將采集來的食物加熱後再食用。再比如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最初的農業,雖然此時的農業是非常初級的,遠古人類隻是將一些好吃的種子(比如粟米)灑在一片寬鬆肥沃的土壤上,在新的粟米成熟之後就是一次大收獲。這種原始而又初級的農業,為母係氏族社會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為遠古人類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因為有了更多的食物來源,遠古人類開始有了空閑時間來對石器工具進行更精細的加工,這就出現了比較精細的細石器,這使得遠古男子捕獲野豬、狼這些具有攻擊性的野獸成為了現實;因為有了比較充足的食物來源,遠古人類開始將野豬和狼蓄養成豬和狗,這樣,原始的畜牧業也就出現了。另外,因為有了較多的空閑時間,遠古人類開始用亞麻和動物皮毛織造衣服;因為生產力發展,公共財產增多,遠古人類開始“結繩以治”;半地穴式的房子被發明和製造出來,遠古人類從山洞裏搬到開闊的平地上居住;遠古人類發明了“鑽木取火”,至此,人類終於學會了如何“製造”火。就這樣,在火的推動下,遠古人類進入了有組織的母係氏族社會,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遠古文明得到大幅度拓寬。母係氏族社會開始了朝氣蓬勃的發展,人口開始急劇增加,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母係氏族的裂變擴張。對於母係氏族裂變擴張的過程,為了能夠描述的更詳細一些,我們以中華大地遠古時期的傳說為例來進行分析。
根據現在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氏族基本上有燧人氏、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少典氏、有蟜氏以及有巢氏。與其他幾個氏族屬於黃河流域的文明不同,有巢氏應該屬於長江流域的文明。因為長江流域雨水多,地麵潮濕,在母係氏族的某一時期,有一個氏族開始構木為巢,徹底脫離了洞居的生活狀態。巢居的環境要洞居舒適多了,於是周圍的其它氏族爭相模仿,全都住進了巢裏。於是,首先發明巢居的這一氏族,便被稱為“有巢氏”。關於有巢氏的傳說,筆者認為是可信的,但是有巢氏或許並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泛指一個巢居的氏族。在如今比較閉塞的一些南方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在形式特異的吊腳樓裏,這一建築風格或許就是從最初的“巢”逐步發展來的吧。而且有巢氏一族逐步同化了周圍的氏族,勢力不斷發展壯大,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影響也比較大,延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到了唐堯時期還有關於巢父的記載,****時期有個巢國,現在還有許多姓巢的人。
有巢氏是因為首先發明了巢居,並將巢居方法傳給了其它氏族,而被尊稱為有巢氏。大概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第一個“製造”火的氏族,就成了燧人氏。說道燧人氏,這裏麵簡單糾正一下國人對於“鑽木取火”的說法,無數次的嚐試證明:鑽木頭雖然能通過劇烈摩擦讓木頭發熱,卻無法達到生火的高溫。所以燧人氏是通過火石的劇烈摩擦取的火,也就是古書上記載的“鑽燧取火”,而不是我們在課堂上被知道的“鑽木取火”。
在中華大地上,與燧人氏同時期的還有一個華胥氏,據記載華胥氏來自一個叫華陽的地方。所以,我們不難想象,在燧人氏和華胥氏以前,中華大地上肯定還有其它更古老的人類氏族。即便是與燧人氏、華胥氏同一時期,肯定也有不少其他氏族的存在,隻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事跡名號沒有流傳下來而已。在華陽這個地方就存在一個龐大的母係氏族社會,至於這個母係氏族社會的名稱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那麼華胥氏這一支為什麼要離開華陽呢?在那個時候生存依然還是氏族的第一要務,既然離開了,肯定是已經沒辦法繼續住下去了,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為了描述方便,我們姑且把華陽的那個母係氏族稱為華陽氏吧。因為生產力的巨大進步,華陽氏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已經多到地方不夠住,同時食物供給壓力也越來愈大。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社會生產輻射麵還比較小,一塊地盤能夠供養的人口總還是有限的,人口太多的話自然需要分家,重新尋找一塊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的聚居地。這種自然發生的氏族分化現象,如同細胞一樣,當成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也是要一分為二的,我們姑且把這種行為叫做氏族裂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