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係氏族的族外婚,一個氏族可以固定地與另外一個氏族通婚,也可以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氏族通婚。族外婚生下的孩子,不管男女,全都歸女方氏族所有,由母親和舅舅撫養長大,這就形成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人口循環交流。我們以燧人氏與華胥氏兩族之間相互通婚為例,簡單分析一下氏族之間的人口交流。華胥氏的一個成年女子因為招攬燧人氏的男子,懷孕之後生下了一個男子,這個男子成年之後必須要到燧人氏去進行婚配,所以這個男子被華胥氏稱為出,出與燧人氏的女子所生的兒子自然就留在燧人氏,被稱為離孫。同樣的一個流程,我們站在燧人氏的角度來分析的話,結果就恰恰相反,華胥氏的出因為成年之後還要回到燧人氏來,所以華胥氏的出被燧人氏稱為侄,華胥氏的離孫是侄與燧人氏的女子所生,所以被燧人氏稱為歸孫。這就形成了相互通婚的兩個氏族之間的人口隔代交流,即便是現代社會,還有一些地方舅舅仍舊稱外甥為“歸孫”。
我們都知道,在漫長的時間內,甚至到了20世紀,我們一直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在母係氏族社會,遠古人類的思想卻恰恰相反,普遍都是重女輕男的。女孩一生下來就受到優待,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即便是死了之後,陪葬品也要比男子多許多,而男子則要悲催得多。因為在那個時期,沒有更加高明、更加先進的生產工具,於是人口數量就決定著社會生產力,通過族外婚的形式,女子可以為氏族增添人口,而男子成年之後卻要“嫁”到別的氏族去。如此一來,族外婚形式下的男子,社會地位甚至比兄妹婚時期更低了。
華胥氏因為在原來的居住地受到排擠,而不得已向外遷徙,幸運的是,她(他)們遇到了燧人氏,學習了先進的文明,開闊了視野,而且與燧人氏結成了婚盟關係,以一個全新的姿態迎接著明天俺的陽光。俗話說:“禍福相依”,在華胥氏被迫離開華陽的時候,誰又能想到會有後麵的事情發生呢?而留在原地的華陽氏依然過著封閉孤立的生活,依然實行著族內的兄妹婚,氏族發展緩慢,從此再也沒有在古代人類的舞台上出現過,消逝在了茫茫的曆史長河中。因為伏羲氏的原因,因為女媧氏的原因,即便是已經過去了漫長的歲月,華胥氏依然為我們現代人所知道。
以族外婚的形成為契機,由孤立到通婚,遠古時代進入了氏族社會大發展時期。母係氏族逐步擺脫了封閉孤立的生活狀態,不同的氏族之間開始相互接觸,相互影響,逐漸步入融合發展的道路。因為婚姻關係的牽引,有了共同利益,相互通婚的氏族之間建立起了氏族聯盟,也就是婚盟。婚盟的出現,因為解決了血緣婚配,近親繁殖的問題,新生人口無論從體質,還是智商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因為婚盟之間的相互幫助,在嚴酷的生存條件下,遠古先民可以通過聯合的辦法,共同抵禦野獸的侵襲。在質樸的互通有無之下,婚族之間恍若一體,共度難關。
在相互學習交流之後,在與自然搏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技巧以及方法,逐漸得到普及。於是,不同氏族之間的碰撞,婚盟的形成,帶來了遠古人類第二次大發展。隻是這第二次大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上的大幅度增長,更多的則是人類力量上的聯合,經驗技巧上的疊加,以及智慧上的融合。無論是從哪個方麵來說,這第二次大發展都要比第一次大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如果說第一次大發展時期,遠古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人口開始壯大。那麼這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遠古人類則開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開發自然,並且在氏族生存形態上開始出現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