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麵的燧人氏與華胥氏一樣,伏羲氏與女媧氏最初不是特指某一個具體的個體,她們各自代表的是一個氏族。因為在氏族之中,族長是擁有最大權力的,同時也是最具有威望的,所以在很多時候,族長往往就能夠代表一個氏族。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伏羲氏是對伏羲氏族曆代族長的總稱,而女媧氏也被認為是女媧氏族曆代族長的總稱。在傳說中,伏羲與女媧為遠古人類做了許多事情,在人類壽命比較短暫的遠古時代,這些事情是不可能通過個人之力能夠完成的,所以,筆者寧願相信,我們傳說中的伏羲氏與女媧氏分別代表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氏族,或者是她們的曆代族長。
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有自己的圖騰,在很大意義上,圖騰就能代表她們的氏族,或者氏族的淵源。比如說伏羲氏和女媧氏,她們都是以“大蛇”為圖騰的,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龍,或許“大蛇”原本就不是蛇,也或許當時的“大蛇”現在已經絕跡了,反正現在是找不到龍的蹤跡了,我們也無法再去進行精確的考證。根據上麵對於氏和氏族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伏羲氏是從華胥氏裂變出去的一支,女媧氏也是從華胥氏裂變出去的一支。由此,我們不難想象,華胥氏應該也是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
遠古社會發展到伏羲女媧時代,遠古人類開始從婚盟的社會組織關係,發展到更加龐大的部落乃至於部落聯盟。關於部落的形成,我們首先引入幾個概念,那就是婚族、母族、子族、胞族以及友族,這幾個不同的概念說的都是早期氏族與氏族之間的關係。婚族我們不難理解,就是建立了穩定族外婚關係的兩個氏族之間的關係,就像上一章說的燧人氏與女媧氏,她們成立了婚盟,相互之間就是婚族關係。而母族與子族也不難理解,比如我們在上一章所說的,華胥氏是從華陽氏分裂出來的,我們就可以認為華陽氏是華胥氏的母族,相對地,華胥氏就是華陽氏的子族了。至於胞族和友族這兩個概念,我們也不難理解,在以後的敘述中,我們將一一舉例予以說明。在本章中,我們將以實例來說明遠古時期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說清楚遠古人類是如何由婚盟一步一步發展到部落乃至部落聯盟形態的。
就像前麵分析的那樣,到了伏羲女媧時代,各種不同形式的氏族聯盟先後成立起來,這些不同的氏族聯盟相互之間是有很多交集存在的。所以,隨著氏族聯盟的逐步增多,在增強了早期人類改造自然、開發自然的實力之外,氏族之間的聯盟關係也顯得有些混亂。而分裂自同一個母係的不同氏族,結成了有血緣關係的氏族聯盟(胞盟);還有的氏族因為相互交流頻繁,長期互幫互助而結成了關係友好的氏族聯盟(友盟)。這些氏族聯盟的形式再繼續發展下去,就結成了範圍更廣、勢力更大的部落,我們可以將部落理解為大小不一、氏族數量不等的氏族大聯盟。在國家這一組織形式出現之前,部落(部落聯盟)是遠古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而伏羲氏就是這個部落的第一任首領,或者說是第一任盟主。
部落是一種相對鬆散的社會組織形式,部落內的其它氏族團結在人口最多、文化最先進、實力最強大的氏族周圍,部落酋長通常由這個最強大氏族的族長擔任。部落酋長是被部落內所有氏族共同推選出來的,負責調節部落內個氏族之間的爭端,動用本氏族的力量幫助弱小的氏族解決困難,動員全部落的力量應對外來威脅。部落酋長身上的責任大於權力,更多時候部落酋長是一種責任和榮譽,通過為部落謀取福祉而贏得部落內其她氏族的尊重和擁戴。部落酋長不是一成不變(世襲)的,而是由眾多氏族一起推選的,如果部落酋長做的不好,通常會被其她氏族摒棄,很快就會有一個新的酋長被推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