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客觀解釋了,那麼,“補天救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傳說的記載,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兩位神祗打架,當時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遠古時期有兩位神祗,一位是共工,另外一位是祝融,共工是掌管水的神祗,祝融是掌管火的神祗,水火不相容,於是兩位神祗之間就發生了大戰。經過一陣召龍喚雨之後,共工最終輸了一招,沒有打過祝融。戰敗了的水神共工羞憤難當,用他的銅頭鐵額朝著不周山撞去,一下子就把不周山撞倒了。不周山可是撐天的大柱子,如今被共工撞倒了,那可就出大事了。因為失去了柱子的支撐,天立馬倒下了半邊,並且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麵上也出現了一道道的大裂紋。女媧祖神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來補天的,當然,這些都是神話傳說。
其實,這個神話的背景並不是單一的,根據《淮南子?天文訓》的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共工氏與顓頊爭奪盟主寶座,失敗之後惱羞成怒,就把不周山給撞倒了。不周山被撞倒之後,接下來的故事就一樣了,為了挽救黎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女媧祖神出來補天。
這兩則神話故事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女媧確實補了天;共工氏打架輸了,然後撞到了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陷。但是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共工氏的對手不同。在第一個神話裏,共工氏的對手是祝融氏,而在第二個神話裏,共工氏的對手則變成了顓頊。筆者認為這並不衝突,因為共工氏與顓頊帝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打個比方,顓頊帝就像是後來周朝的王,不過這個王是剛上台不久的,還沒有來得及鞏固自己執政的根基。相比之下,共工氏就是一個地方諸侯,而且共工氏的族長還曾經是朝中的重臣、老臣,很有威望。確定了兩者的大致身份,後麵就好解釋了,共工氏糾結起一大批氏族反對顓頊的統治。麵對共工氏的武力挑釁,顓頊帝當然不需要自己親自帶兵迎戰,自然會有表忠心的氏族前來護駕,而這個祝融氏就是護駕氏族中的一支。這樣的背景架構起來之後,這兩個神話就可以統一起來了,而且我們還可以將共工氏祝融氏大戰的時間大致確定在顓頊帝初年。
分析到這裏,不周山究竟是怎麼倒的這個問題基本就解決了,但是用這個故事架構來解釋“女媧補天救世”,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跨度太大。因為在女媧氏擔任盟主到顓頊帝當政,這中間至少隔著炎帝和黃帝兩個時代,黃帝時代最少曆時一百多年,而炎帝時代持續的時間則要長得多,最少也有數百年。女媧氏在走下盟主的神壇數百年後,再次以“補天救世”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這樣的解釋確實有點牽強。但是牽強歸牽強,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強盛數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氏族不在少數,比如這個共工氏。我們現在很多人基本都知道這個共工氏,按照在遠古時期的影響,除了伏羲氏、女媧氏以及神農氏等等這些人文始祖,然後基本就能排到共工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