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共工氏就是遠古時期善於水利的一個氏族嘛,是神農氏的一個分支嘛,是神話傳說裏的水神嘛,其實則不然。首先共工氏的曆史是極其悠久的,悠久到什麼程度呢,就拿神農氏來做個對比吧,共工氏的曆史絕對不會比神農氏晚,甚至還要比神農氏早上好些年,所以說共工氏是神農氏的一個分支這個說法未必成立。而且在遠古時期,共工氏屢次登上過爭霸的舞台,比如神農氏和有熊氏爭霸的時候,有共工氏的參與;後來顓頊當盟主的時候,也是共工氏出來反對;再再後來,帝嚳當盟主的時候,共工氏依然表示不服。更為重要的是,共工氏似乎曾經擔任過部落聯盟的盟主哦,地位堪比伏羲氏、女媧氏的,所以對於共工氏,我們不能小覷。
我們現在繼續來解釋“補天救世”,古籍中對共工氏的記載是:生得銅頭鐵額,紅發蛇身。這個我們也不難理解,首先紅發蛇身說明共工氏也是一個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而銅頭鐵額,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共工氏為了在戰鬥中保護自己,已經學會製作“頭盔”了呢?因為製作並裝備了“頭盔”,打起仗來就特別勇猛,共工氏的戰力相對於其她氏族來說就顯得異常強大。共工氏集團在與顓頊集團的戰鬥進入後期之後,顓頊帝就派祝融氏帶著絕對優勢的兵力,對共工氏集團一陣窮追猛打。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因為犯了眾怒,在這場戰爭中,共工氏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黯然退出了爭奪霸權的舞台。
特別巧合的是,在共工軍團與祝融軍團之間的戰爭快要進入尾聲的時候,發生了規模很大的隕石雨,而這次隕石雨的主要成分是隕冰。天外彗星以極高的速度撞擊上了地球,產生了巨大的撞擊和爆炸,遠古人類可不知道彗星究竟是個什麼東東,於是這一事件以遠古人類的思維來就是:“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再聯係到剛剛結束的大戰,遠古的人民聯想到:一定是共工氏戰敗之後心裏鬱悶,不甘心失敗,用銅頭鐵額撞倒了撐天的不周山,於是就天塌地陷了。一場大戰結束了,參戰雙方都有很大程度的損傷,實力大減。最重要的是,現在發生了隕冰墜落的事情,兩個集團都認為是這場大戰惹怒了上蒼,於是上蒼給她們帶來了天災人禍,所以也都變得戰戰兢兢,各自回到自己的聚居地躲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向愛好和平的女媧氏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女媧氏發動自己的婚盟與胞盟,“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按照這句話的意思,真實的情況應該和伏羲殺黑龍差不多,女媧氏她們應該是打敗了一個以黑龍為圖騰崇拜的氏族,或者是殺了一頭黑色的大蛇,然後用大量蘆灰吸收了隕冰融化後形成的“****”,改變了“水浩洋而不息”的環境,使生態環境重新回到了宜居的狀態。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影響過去之後,很多其她的氏族看到女媧氏的偉大功績,都爭相傳頌女媧的功績。以上應該就是女媧“補天救市”神話的真實情況了,女媧雖然不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創世女神,但是在人類遠古時期所作出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繼伏羲氏和女媧氏之後,中原地區的先民先後進入了炎帝和黃帝時期,我們現在自認為是炎黃子孫,就是從這裏來的。這裏,為了論說地更加清晰明了,筆者需要先說明一個事情。隨著氏族之間不斷結盟,這個時候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部落。這些部落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這些部落賴以生存的氣候條件以及自然資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自然條件的原因,原始人類的發展開始出現不同的特色。比如居住在中原黃土地上的先民,因為黃土地的鬆軟肥沃,他們率先進入了粟米時代;居住在華南地區的先民,因為水網縱橫,他們率先進入了稻米時代;居住在大澤湖畔的先民,則因為水產豐富,進入了漁獵時代;而還有一些居住在草原叢林的先民,則進入了遊獵時代。
為了對這些先民進行區分,方便研究,筆者鬥膽將這一時期的先民分為農業部落、漁獵部落和遊獵部落三類。農業部落以播撒種子、收獲種子為生,同時他們還用剩餘的種子喂養了羊、豬等家畜;漁獵部落以在河邊捕魚為主要生計;而遊獵部落則以圍獵為主要生計,他們更是豢養了獵犬作為圍獵的助力。當然這一分類也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誰也不能夠阻止農業部落去打獵和捕魚以獲取更多的食物。同樣的道理,經曆過不同部落之間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之後,漁獵的部落也可以去打獵和種田,遊獵的部落又為什麼不能種田和捕魚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三種早期的文明形態逐漸蛻變為農業文明、航運文明和遊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