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曆成為周氏的首領之後,商氏的武乙也已經上位了。在綜合了各種利弊關係之後,季曆選擇向商氏上貢臣服,並在商氏的西征中全力配合。如同夏後氏中後期的昆吾氏那樣,周氏在與商氏的全麵合作之下,實力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首先是獲得了商氏的認同,得以繼續在周原地區棲息繁衍。緊接著,在多次與商氏的合兵征伐中表現優異,其中最突出的一次就是大敗旨方。憑借著諸多戰績和自身實力,周氏最終獲得了商氏的認可,成為了商氏政權之下的西方諸侯之長。
季曆在政策上與商氏合作的取向,給周氏帶來了政治上的崇高地位,卻給自身帶來了殺身之禍。在太丁即商帝位之後,或許是因為忌憚周氏的強大,也或許有其他的原因,總之季曆被囚禁起來,並且餓死了。堂堂的一方諸侯之長,居然就被餓死了,這事聽起來似乎有些荒唐。但是在商朝,這卻並不是個例,比如在帝辛時期,九侯被處死了,鄂侯被處死了,西伯侯姬昌也曾被囚禁,就連帝辛的親叔叔比幹也被殺死了。
在分析夏後氏政權的時候,我們說過,在奴隸主貴族之間有一個底線。但是,在商氏的政權之下,難道這個底線就不複存在了嗎?情況似乎還真的是這樣,這或許也是商氏政權,與夏後氏以及周氏所不同的一個特點。在夏後氏以及周氏的政權下,奴隸沒有上升的空間和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奴隸主貴族卻擁有生的尊嚴,這種情況或許就可以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來總結吧。但是,在商氏的政權之下,奴隸不僅有上升的空間和改變命運的機會,甚至還能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崇地位。奴隸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奴隸主就慘了,不僅可以上刑,而且可以處死。
季曆死後,姬昌繼位成為周氏首領。因為有了季曆的前車之鑒,姬昌繼任首領之後,開始重點著手布置周氏自己的事情。積極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對外擴張、增強影響力。在商氏的大政權之下,積極營造自己的小政權,並試圖取而代之。
作為西方諸侯之長的周氏,已經開始與商氏同床異夢,並且已經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那麼,西方的那些氏族諸侯們,很多也都逐漸開始疏遠商氏,甚至是通過停止貢賦的方式,挑戰商氏作為宗主的權威。
商帝乙和商帝辛這連續兩任商帝,長期將目光放在了東方,而商氏的軍隊也是長期在東部與夷族作戰。到了商帝辛的時候,也已經認識到了西部問題的嚴重,於是集結起重兵,準備西征。這個時候,因為懼怕商氏軍隊的強大,周氏的首領姬昌主動來到朝歌請罪,以免周氏於兵災。
商氏這個時候的處境,其實也不太妙。雖然長期與夷族作戰,但是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如今西部又出現了問題,一個處理不好的話,商氏非常可能會麵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麵。如今周氏主動請罪,商帝辛於是就將前來請罪的姬昌囚禁了起來,轉而將準備西征的軍隊開向了徐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