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福建事變(二)(3 / 3)

約在中秋節前幾天,陳銘樞接蔣光鼐電報,知道和彭德懷在前線聯絡上,前方已入休戰狀態,於是讓蔡廷鍇繼續派人至瑞金和****中央取聯絡,乃選派秘書長徐名鴻前往。陳銘樞又匆匆由香港二次來閩,布置陳公培陪同徐名鴻一道去瑞金。此次陳銘樞來閩住了幾天,又匆匆回香港分別策劃去了,關於聯共之事,便由蔡廷鍇和蔣光鼐全權進行。徐名鴻等人約在十月初到達瑞金後,見了****中央領導人,據徐名鴻說曾見到******、朱德等領導人,但沒有見到當時當權的王明、博古。****中央派代表具體和徐商談,主要談判閩西蘇維埃區與閩西善後處(即閩西善後委員會)雙方劃界而治的問題。蔡廷鍇希望徐名鴻談判十九路軍和紅軍共同抗日反蔣大計,能與紅軍取得一致意見。但****代表對十九路軍的意圖不夠了解,很少談到這些問題(和紅軍沒有達到攻守同盟,是“閩變”迅速失敗原因之一)。於是在十月間草草地訂立一個臨時劃界協定,徐、陳等即回閩,乃另請****派代表來福州商談,約在十一月上旬****代表即應約到達福州。

十一月下旬,****軍事委員會加派張雲逸為駐十九路軍軍事代表。未到福建前,****於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基於徐名鴻在瑞金所協商的基本精神,和十九路軍簽訂一項重要協定,主要是雙方劃界地點在閩西的永定、上杭地區。****派張雲逸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蔡廷鍇和蔣光鼐派陳小航代表福建省政府及駐閩綏靖公署閩西善後處在龍岩簽訂協定。雙方根據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協定,規定閩西邊界及交通條約,將閩西上杭四、五兩區劃歸閩方,長樂、當風坳、司前等地應歸蘇維埃方,另將上杭華家亭(北三區)劃為中立區,雙方均不駐兵。中村、鄒坑、黃土佘,華家亭、大竹坪、小和康、蘇塘、丘坊各地政權屬於閩方,坪上、葛坊、碗窯、高地、磯頭等地政權屬於蘇維埃方。永定河西,除虎岡、龍岡依協定由十九路軍駐兵保護交通安全。協定簽訂後,福建省府及駐閩綏署,十九路軍均無後顧之憂。閩放還解除依南昌行營一九三三年春規定的經濟封鎖,向蘇區供應鹽、布、西藥、器材等特需品,****代表來閩後曾具體談判物資交換問題。

一九三三年九月間,十九路軍和紅軍停止敵對行動後,蔡廷鍇即令各部悉數將損失缺額迅速補足,加急訓練,十月間,分別調整了團長以上人事。十一月上旬召集各師長在福州開會,計劃將全路軍所轄五個師十個旅擴為五個軍十個師的番號。在師的番號中,仍保留曆史較深的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及後來改編的四十九等四個師的番號,取消補充師名義,其餘改名一、二、三、四、五、六等師。當時蔣光鼐、陳銘樞的意見一致,目的想借以壯大聲勢,鼓勵高級將領的情緒。惟限於軍費籌措不易,在兵力上沒有得到適當增加。隻在裝備上,曾計劃加強,以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慰勞金項下向捷克自購一部分武器加以補充(後來這批武器未運到即失敗)。這個擴軍腹案策定後,“閩變”即開始付諸實施。

當時各軍序列如下:

(1)以六十師擴充為第一軍(“閩變”時全銜是: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以下各軍同),原任該師師長沈光漢升軍長,原副師長李盛宗升副軍長,原一二○旅旅長鄧誌才升第一師師長,以原一一九旅旅長劉占雄升第六十師師長。原六十師所屬各團番號取消,另賦予一至六團的番號,以黃茂權、陳生、梁佐勳、譚忠、湯毅生、華兆東等人按序分任各團團長(營長以下略,以下各軍同)。

(2)以六十一師擴充為第二軍,原任該師師長毛維壽升軍長,原副師長張勵升副軍長,原師參謀長趙錦雯升軍參謀長,以原一二一旅旅長梁世驥升第六十一師師長,以原第一二二旅旅長龐成升第二師師長,原六十一師所屬各團番號取消,另賦予七至十二團的番號,以邱昌朝(朱炎暉)、鄭為楫、吳康南、石抱奇、廖起榮、黃鎮等人按序分任各團團長。

(3)以七十八師擴充為第三軍,原任該師師長區壽年升任軍長,原副師長黃固升副軍長,原師參謀長李擴升軍參謀長,以原一五五旅旅長應雲霖升七十八師師長,以原一五六旅旅長張君嵩升第三師師長,原七十八師所屬各團番號取消,另賦予十三至十八團的番號。

(4)以四十九師擴充為第四軍,以原該師師長張炎升任軍長(原副師長缺),以原任師參謀長餘仲麒升軍參謀長,以原九十七旅旅長阮寶洪升四十九師師長,以原九十八旅旅長謝瓊生升第四師師長,原四十九師所屬各團番號取消,另賦予十九至二十四團番號,以謝鼎新、楊昌璜、周力行(士第)、譚光球、楊富強、梁美南等人分任各團團長。

(5)以補充師擴充為第五軍,以原該師師長譚啟秀升任軍長(原副師長缺),以原任師參謀長沈重熙升軍參謀長,以原第一旅旅長趙一肩升第五師師長,以原第二旅旅長司徒非升第六師師長,原補充師所屬各團番號取消,另賦予二十五至三十團番號,以孫蘭泉、鄭星槎、蕭組、蔣靜庵、廖木雲、曾滌平等人按序分任各團團長。

(6)為加強全路軍的政治教育,除漳州派餘華沐開辦軍官補習班訓練軍事、政治幹部外,並擬將各師的政治訓練處一律改為各軍的政治部,以魏育懷為第一軍政治部主任,陶若存為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林一元為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鄭豐為第四軍政治部主任,譚冬菁為第五軍政治部主任。各軍政治部直隸十九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以徐名鴻兼主任。並撥補了一批第三黨幹部加入政工係統工作。

(7)向廣東空軍司令張惠長調用空軍人員劉植炎、鄧粵銘等數十個航空人員,以接收原四十九師航空隊為基礎,另由華僑捐獻飛機幾架及向法國購買飛機六架,合編為十九路軍航空第一、二兩隊,由劉植炎、鄧粵銘分任隊長。(“閩變”行將開始時,才發現這些飛機隻能供偵察運輸,不能參加戰鬥,據報承購人員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係留法學生,與法商與串通作弊之事。)

另外福建的雜牌土著軍隊約四萬多人,表麵上都歸蔡廷鍇這個綏署主任指揮,但關於人事、經理過問不了,就是指揮部署也多陽奉陰違。十九路軍計劃反蔣抗日時,也先後和劉和鼎、盧興邦、興榮兄弟、周誌群、陳齊瑄等師旅長聯係過。當時曾計劃在擴編十九路軍的同時,擬以劉的五十六師擴為十四軍,盧的新二師擴為十五軍,周的獨立旅擴為獨立第一師,陳的獨立旅擴為獨二師,爭取他們中立。但這個爭取計劃失敗了。(“閩變”時劉和鼎不接受番號,向蔣介石告密,被蔣介石升為三十九軍軍長,作為進攻延平的先遣軍;周不接收番號,被蔣介石升為新十一師師長,掩護蔣軍由邵武進入閩北;陳雖接受番號,隨又被蔣收買升為新十師師長,該師進至浙、閩邊之壽寧即行倒戈;盧雖接受十五軍軍長職,但按兵不動,隻交換一此蔣軍情報,蔣軍攻占延平時,也倒戈接受蔣的命令,雖沒有升官,但也得到個正式五十二師番號,響應衛立煌所部敵軍截擊十九路軍。)

自與紅軍訂協定後,蔡廷鍇即令閩西善後處負責人傅柏翠、徐名鴻等人,將連城保安團華瑞延,龍岩保安團謝兆麒、羅鳳岐,上杭保安團鍾紹葵,長汀保安團馬鴻興等部加以整頓加強裝備與政治訓練,作為閩西善後處的武裝部隊,使十九路軍無後顧之憂,切實監視粵軍在閩、粵邊的活動及清剿在邊區的特務散匪。其中以馬鴻興戰鬥力較強,特改編為十九路軍獨立團。“閩變”後,上述這些地方部隊曾英勇地抵抗反擊蔣軍,保衛閩西政權。(馬鴻興部提高覺悟後,在掩護十九路軍總退卻時,在閩南洛陽橋抵抗蔣軍衛立煌部卓著戰功。)

福建有一類地方武裝叫做“民軍”,但非人民武裝,又非純粹的土匪,它一麵抗拒當地政府,一麵又向防區農民橫征暴斂以養活這些武裝,對外設卡抽稅,對內卻不擄人勒贖。當時在閩南大田、永泰、永春、泉州地區約有七、八千人。為擴充實力,是年夏,原任十九路軍七十八師旅長翁照垣後調往張學良所轄東北軍任一○七師師長被撤職回閩,蔡廷鍇特發表他為興泉警備司令,收編該轄區洪文德、餘承堯兩部“民軍”,編為兩個支隊,計劃改造後擴建正式部隊,編為第六軍,以翁為軍長,以鞏固閩南治安。後來因“閩變”發動過急,未能集中,即告失敗。

閩西南龍、漳地區十餘縣,在十九路軍的秘書長兼閩西善後委員會秘書長徐名鴻與第三黨杜冰波、陳卓凡、段炳炎等人及六十師政工負責人魏育懷、田竺僧等組訓之下,農民組織已具規模,尤以閩西漳平、龍岩、永定、上杭四縣較好。蔡廷鍇乃命徐名鴻編組農民自衛軍,每縣編成一個支隊(或一個大隊),計劃將閩西南編一個農民師。(“閩變”後,龍漳省編有一個約千餘人的農民師,歸徐名鴻指揮,和土頑特務部隊作過戰。)此外蔡廷鍇還在閩東閩中與沿海各縣曾委派一批農民自衛軍指揮官。有閩、浙邊委範鐵民、範振等,閩中地區委黃鑄、餘伯良等,閩海地區委高誠學、方清湘等,閩、粵邊區委餘伯群等為農民自衛軍指揮。惟這些武裝缺乏訓練,武器不足,隻有其中苑鐵民部二、三千人在閩變後於泰順、慶元各地對蔣軍曾抵抗月餘,對叛將陳齊瑄起到過牽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