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福建事變(四)(1 / 3)

蔣介石武力鎮壓閩變

當“閩變”初起時,蔣介石誤認為十九路軍既與紅軍簽訂抗日協定,該軍一經發動,則紅軍必將大舉反攻。尤其使蔣憂慮的是,各方麵反對他的人很多,如廣東的陳濟棠、胡漢民,廣西的李、白,四川的劉湘,北方的閻、馮,等等,都和他發生過摩擦和戰爭,假如他們在這時全部或數部聯合起來,則他的處境必將更為惡劣,難於應付。因此他終日彷徨,莫知所措,常常自言自語地說:“糟了!糟了!”其內心的苦惱和恐懼是可以想象的。及至十九路軍正式宣布取銷國民黨並換了國旗,但無積極的行動,僅在福州發表反蔣宣言,空喊口號;而江西紅軍亦無反攻跡象,其他反蔣勢力複毫無反應。蔣介石看到問題並不那麼嚴重,才轉憂為喜,乃對陳誠、熊式輝、林蔚等人說:“這一下子可好了,形勢緩和了,敵人孤立無援,閩變不足平矣。

當時蔣接到劉和鼎及其潛伏在福建的特工人員的情報,得知十九路軍的概略部署如下:延平、古田各有一師據守,水口(延平、福州中間地區)僅有部隊一團,其主力(原為億個師,刻已擴編為五個軍,共十二個師,每師三團)集結在福州及其附近,無積極行動模樣。蔣基於上述情況,乃決定其作戰指導大要如下:

(一)以衛立煌為第五路軍總指揮,統領撫州(臨川)警備司令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師、李默庵的第十師和劉戡的第八十三師共三個師,由撫州經金溪、資溪、光澤、邵武,先集結於洋口、順昌附近,俟與劉和鼎及中路友軍取得聯係後,則以宋、劉兩部強襲延平,其餘兩師隱蔽於順昌、沙縣地區,依情況推移,再作第二步使用。

(二)以張治中(南京中央軍校教育長)為第四路軍總指揮,指揮兩個師,即孫元良的第八十八師、王敬久的第八十七師及在閩的第三十九軍劉和鼎部,從浦城、建甌一路進軍,左與衛軍取聯係,於強襲延平的同時圍攻古田,爾後向福州挺進。

(三)以蔣鼎文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率第三師李玉堂部及第九師李延年部為後續兵團,續向福州挺進,待機行動。其他對海空軍亦各有指示,並抽調若幹艦隊和編隊協同陸軍作戰。

上述的情報和部署,我們是在大軍出發前兩日,蔣介石召集第十四軍在撫州飛機場檢閱時的訓話和對軍官講話時聽到的。

衛立煌是蔣集團中最能打仗的一員戰將,他雖非蔣的嫡係,但因一向對蔣絕對服從,俯首聽命,遇事既不畏難又不怕苦,亦不討價還價,故取得蔣之歡心和信任。且衛係行伍出身,久經戰陣,打起仗來,行動敏捷,猶如生龍活虎。很多人認為他是老粗,不學無術,看他不起,然也有很多人譽衛為曾國藩的鮑超。

衛於1933年冬12月受命後,立即令其所轄的李默庵和劉戡兩師由宜黃、新淦一帶抽出,集結於臨川附近,經蔣親臨檢閱並對該軍訓話和麵授機宜之後,即於某日(具體日期已記不清,但記得宋希濂師師行在途,他是在鐵牛關過新年的)以宋希濂師先行出發,以輕裝強行軍急進至延平以西之洋口集結,任本軍主力之掩護及偵察敵情地形,並與劉和鼎部和中路友軍取聯係,俟各軍會齊,則向延平強襲。與此同時,張治中軍亦向古田圍攻。

衛率軍主力循宋師經路急進,於1934年1月初旬到達延平以西之順昌集結完畢,並秘匿企圖隱伏於順昌以南及沙縣各附近地區,俟機再作第二步之行動。

張治中之第四路軍,行抵建甌附近準備圍攻古田時,衛立即令宋希濂、劉和鼎兩部出動強襲延平,劉部在建江以東,宋部在建江以西,分兩路向延平圍攻。僅打了兩三天,由於宋師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點九峰山首先奪占,十九路軍的司徒非師望風披靡,全部被殲,司徒本人亦投降,延平遂入於蔣軍之手。

張治中部的孫、王兩師正在圍攻古田鏖戰甚烈之際,衛為使古田之攻擊易於奏功,遂令宋師乘勝急向古田助攻。宋師甫抵古田,而守軍趙一肩因孤立無援,已向張軍投降了。

這時,蔣鼎文之後續兵團的第三師的一個團亦攻占了水口鎮,張、蔣兩軍及宋希濂部會師後,分頭向福州挺進,正擬再作圍攻福州的部署時,十九路軍已將福州放棄,退往閩南去了。

福建人民政府對蔣軍情況尚未判明,而延平、古田已相繼失陷;且蔣軍來勢極猛,矛頭指向福州,前鋒並已逼近水口。他們又看到各方反蔣勢力既無動靜,自覺孤立無援,大勢已去,於是這個剛剛成立未久的政府便很快地垮了台。李濟深、陳銘樞、黃琪翔、蔣光鼐、陳友仁等以及其他各要員,均倉皇逃往香港。僅由蔡廷鍇賈其餘勇親自率十九路軍向閩南泉州撤退,企圖保全這部分實力。但是他沒有采取分路分途撤退的辦法,十個師的人馬,僅走一條公路,擁擠不堪,甚至互相踐踏,加以蔣空軍之襲擾,益增困難,故行動甚為徐緩。

當圍攻延平、古田時,衛軍已由順昌派第十師向閩清前進,擬乘虛襲攻福州。陳鐵(第十師旅長)深恐該師孤軍深入,慮被十九路軍所殲滅,乃向衛建議仍循閩江右岸出仙遊、塗嶺截擊,較為穩妥。衛立即將李師星夜調回沙縣隱蔽,然後分路取捷徑直趨仙遊、塗嶺截擊,準備活捉蔡廷鍇。由於衛軍行動敏捷,且又隱蔽在山地,十九路軍事前未知情況,故又遭到意外之打擊,士氣更為沮喪。茲再簡述仙遊、塗嶺之戰鬥經過如下:1934年2月上旬,劉戡師先頭部隊(是日前衛是陳武的二四九旅)行抵仙遊南郊閩泉公路北側山口附近(約離縣城三、四十裏),突與十九路軍側衛部隊張君嵩(十九路軍第三師)部遭遇。張師戰力較強,橫衝直闖,陳旅先頭團長(囿九四團)蔡鳳翁已感抵擋吃力,旋由陳武以後續曾憲邦部(四九三團)加入,始將前方要點穩祝戰況複漸趨激烈,蔡鳳翁受輕傷,劉戡、陳鐵均親蒞前線督戰,空軍亦參加地麵戰鬥,不時輪番向張師掃射投彈,該師攻勢乃稍受挫。但張以掩護任務未完成,仍續行酣戰,至其主力,則在我先頭部隊射程以外繼續向公路以南之野地續退。此役先後共打了兩個晝夜,十九路軍大隊撤完,張君嵩乃整隊且戰且退。當張將行撤退時,又來一次反撲,其勢銳不可當。張撤退後劉戡始率部跟蹤追擊,然懍於張師之勇猛,尚有戒心,在追擊中,一遇到後衛小部隊阻擊,劉戡必俟將其打退始敢前進。蓋卿九路軍戰力強而器械精,實較“中央軍”為優,如兵力相等,擺開來打,恐“中央軍”終非十九路軍之對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