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韓信為了立功,聽從部蒯徹的意建,硬是不聽從酈食其以和平方式來解決齊地問題。
齊王不得已隻好把“妖言惑眾”的酈食其扔進了油鍋裏練油去了,然後一反常態,把愛情的橄欖枝拋向了項羽。(他除了項羽已沒得選擇的餘地了)
在跟各自的利益直接有掛勾的情況下,項羽接受了齊王拋來的橄欖枝,兩人重歸於好,便很快加始了蜜月期。
當然,這個蜜月期項羽並沒有親自到齊國和齊王去度(他要全力對付劉邦),而是派了一個心腹校將去了,這個心腹校將就是被他視為“右臂”的龍且龍大將軍。
而且為了顯示他的誠心,龍且這一去竟然帶了二十多萬楚軍去了。
二十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當初項羽率軍回援彭城時才帶了三萬人馬。但那是形勢的需要(兵貴神速),而且條件是在他親自出征的情況下,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意外效果。
龍且的到來,得到了齊王的熱情接待。他們兩軍一合,頓時琴瑟相合,人聲鼎沸,士氣高昂的熱火朝天。
和齊王的大喜過望不同,韓信本來順風順水,正要把齊地踏平在自己的腳下,突然聽說楚軍最為得力的猛將龍且來了,心裏頓時象潑了一盆涼水。
憑他臨時在趙地征集的那點兵怎麼能和龍且二十萬大軍相比,他不禁有點畏懼了。
是啊,就算他本領再高,那又如何,有句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行軍打仗,如果手中沒有兵馬,你就算有千萬妙計也白搭,這仗總得有兵打才能打行吧。
正是因為這樣,韓信當時也一度想撤師避其鋒芒再說。但轉念一想,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如果此時撤軍的話,那麼他整個軍事行動將半途而廢,所有的努力將前功盡棄了。
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早聽酈食其的議和呢?
在功名利祿的誘惑麵前,他最終決定來打一次漂亮的翻身戰。
在這一戰開打前,他還做了一件必需要做的事,那就是馬上向劉邦請求派兵來援。
麵對韓信的求援,劉邦可犯難了。眼下正被項羽壓的喘不過氣來,要是派兵去支援,那麼他這邊的兵力就會嚴重不夠啊。
正在這時張良出場了。劉邦就是這一點好。他手下擁有太多太多的人才。不象項羽那樣,沒有了範增後,就隻剩下他自己這個光杆司令了。
此時雖然蕭何和韓信不在劉邦身邊,但漢中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啊。更何況就算張良不在,已排在第四謀臣的陳平也在啊。
正是他們的搶番獻計使得劉邦每次在最危極的時候都能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