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絕響瞧了一會兒,忽然明白,擺正身子,側頭望石,腳下順著這列書架向前急奔而去,從頭跑到尾,頭部盡量保持水平,眼中人形便如動起來一般。他大感有趣,閉上眼仔細回味,身子隨之而動,自然而然,打出一個極短的拳式來。這拳式極其流暢簡單,說不上有招,僅有一個動態而已,他隻隨想隨動這麼一下,卻感覺渾身上下無所不顧,整身如蟲如蛹,仿佛春芽生機勃發時那緩緩萌萌之態。睜開眼來,頓覺回味無窮。隻見這列書架盡頭最後一塊石片上沒有人形,卻刻有楷書小字,寫的是:“餘觀雨後枝上青蟲拱步妙趣天然參以武學研悟十載創此一勢茅山華陽洞主王十白記於景定元年八月初五”。
一見“王十白”三字,秦絕響登時想到:“這莫不就是‘王十白青牛湧勁’的練法?”可是上麵明明說的是青蟲……忽然明白:楊樹上有一種肉蟲,遍體青色,行動遲緩如牛,小孩子們都管這種蟲子叫“青牛”,黑色帶殼的,則為“水牛”,有紅斑帶毛的,則為“花牛”。想來這位王十白前輩,能閑在雨後看蟲,必是位大有童心之人,起名“青牛湧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登時心頭大喜,又從頭到尾跑了兩遍,將這動勢牢牢記住,然後一邊踱步,身上一邊“湧勁”,心想這內功之中的無上絕學,竟然隻有一個動勢,真是奇絕妙絕。
常思豪此刻無思無掛,對什麼武功典籍毫無興趣,但一看秦絕響的姿態,便知他動了哪裏的肌肉,內在的勁路也都一目了然,知他是在練著一種特殊的內功,瞧著秦絕響跑來跑去,停下來又扭來動去,遠遠瞧著像一隻蟲,十分好笑,然而心中平靜如死,又絲毫笑不出來。
秦絕響身上有此動勢,滋味絕佳,再翻那些典籍,便都興趣缺缺。走馬觀花地繞了兩圈,便懶得看了。他定了定神,前後左右地瞧瞧,從書架林中撤出身來,到堂外召回馬明紹,吩咐道:“給我加派人手看守此處,任何人不得入內。”馬明紹點頭,剛走出幾步正要叫人,又被喚住,隻見秦絕響低頭琢磨了一會兒,道:“還是算了,先去忙你的吧。”馬明紹滿目疑惑,施禮而去。秦絕響轉身又回來,望著滿堂的書籍,問道:“大哥,你有什麼想看的沒有?”
常思豪搖頭。
秦絕響道:“那就算了。”先到那架長列處,把一塊塊石片搬起來扔在地上砸碎,又扳住書架邊緣,猛地一拽--書架折倒下來,嘩啦啦立時砸倒了一片。他掏出火摺往裏一扔,黃紙舊卷本就幹燥之極,沾火頓時濃煙四冒,火光雄起。
常思豪問:“你不給他們整理了?”
秦絕響抱臂笑道:“書這麼多,怎麼整理?這就是最好的整理!他們要學,我就把大宗彙掌往下傳傳,也算是給我秦家祖宗揚名露臉了。”說著伸出手去向火,隻覺渾身暖意融融,暢快無比。
常思豪眼望火光,尋思:“他這做法若在以前之我看來,分明是錯。為何此時的我,卻絲毫沒有氣憤,眼中隻有跑步、搬動、砸毀、點火這些分離了感情的行為,而不覺得他是在作惡?”
世間財富、是非、道德、名譽等種種,皆因攀附於人身而有意義,人們也會因執著於事物表相,而產生種種虛妄的情緒意見。而進入活死人狀態後,是以死人的角度來看待一切,恰如虎潛深淵,魚躍峰頂,看到慣常之下全麵的世界,舊中有新,新還如舊,觀感自然不同。佛門中有“看山不是山”的說法,說看到山峰隆起之前是海溝,大湖幹涸之後是盆地,所以山不是山,海不是海。其實眼前的山仍是那山,而人的觀察角度和深度卻起了變化。這種狀態正與活死人相類。常思豪初入此境尚不適應,是以一時腦中翻覆錯綜、堆山走嶺,表情卻怔怔如癡,如同木偶一般。
火光越來越盛,煙氣漸濃,秦絕響拉著他退身出來,吩咐馬明紹派人看守,暫不救火,燒淨為止。忽有人飛身來報:“稟總理事,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