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夏啟中期之政完全是****,逆臣橫行。夏啟在位9年,中期就占了快一半,這哥們兒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混蛋。話說伯夷在有扈氏定罪之後被殺,,他也沒有為失去一個對手和失去磨練自己的機會而惋惜,反而做出很高興的樣子,似乎自己已經屹立於權威的巔峰,不可一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對大家說,夏啟這孩子完蛋了。
夏啟的**想法
夏啟七年(前2018年),可以說這一年是夏啟的最該罵的一年,這一年夏啟正啟好過五十大壽,雖然是五十大壽但是夏啟還是不老來持重。
他整個一黃王,說實在的,那時候男人少女人也少,但是,百分之四十的女孩子都歸了夏啟,夏啟就像太平天國末期的洪秀全一樣,以後我們將中國古代史講完後,講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會講洪秀全的事件,在此就先不表明了。
究竟夏啟是怎樣**的呢?我們舉個例子,據《尚書》記載,“啟王序其列,曰一至二十,此為一罪;啟迫其食壞血之藥,令其不孕,毀敗人倫,此二罪也;啟不治怒水,耽於享樂,以致數萬軍民之生命難於保障,此三罪矣。”這段話講明了啟的三大罪狀,其實細看之下,實為五大罪狀,這五大罪狀是:
1。序列。序列就等於已有了等級,即高低貴賤之分,比如說我是皇帝,那臣屬就必須行君臣大禮(就是三跪九叩之禮),那家夥於上者,可以養成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變得驕傲。於下者,則會是一種身心的傷害,無法彌補的痛。
2。迫宮女食壞血藥,致使不孕。這時的夏啟已從一個好孩子好君主,變成了一個十足的惡魔,十足的撒旦。
3。不治怒水,耽於享樂。夏啟的父親夏禹就是憑著治水才發的家,也就是說夏朝就是水國,能夠治水的國家,夏啟不會治水,就等於失去了半個天下。
4。損害女子生育權,致其不孕。古代的思想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夏啟的批判可想而知,後世對其的評價也會將其搞臭。
5。致數萬軍民之生命難於保障。這一點就足夠讓他在絞刑架上走一遭了,損害人民生命權,那就得死。
夏啟壞就壞了六年,他永遠也當不了像夏禹那樣的明君,這時的夏啟已走到了終端,也就是盡頭。
夏啟九年(前2016年),夏啟死亡。關於他的死因,曆史上有許多說法,有三種觀點:
1。病死。這種說法正常無奇,這是人們的希望。因為夏啟還是創造了千古封建第一的製度------王位世襲製,就好比說,一個人現在變成了惡徒,但是他的前半生還是對人民有好處的,你總不能硬說其是一世的糊塗蛋吧,你得客觀的表達出他一生的功績,做人要厚道,不要像日本人那樣,厚顏無恥,奪釣逞凶吧。
2。被人刺殺,流血過多而死。這一種說法大概是經過夏啟一朝的功過總結有感而發,夏啟後期實在是太不地道了,他奢侈、荒政以致眾叛親離,他難道就不知道“得天下之難而失天下容易”之理麼?不,他當然不懂。所以他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那就是---死。
3。死於酒色,醉死溫柔鄉。夏啟晚期十分愛喝酒,他常常宴請外賓,當然那時也沒幾個已發現的國家,所以外賓不常有,有就特別多,夏啟就這樣沉醉不醒,他的**又特充實,所以死於溫柔鄉中也不是不可能,但我覺得原始部落不會這麼發達,因為那時還沒有“不愛江山愛美人”這一說呢。這個死因大概是漢史學家這麼認為的,因為漢朝的成帝就是這樣死的,因為這樣,漢史學家就將兩人混淆了。
如果問我在意那種說法,那我說夏朝的朝臣一定會選擇第一種,但我選第二種,理由有三:
1。夏啟這麼淩亂,一定會有更多的人要謀害他想方設法的去謀害他,所以夏啟的日子也不好過呀,既要不要別人迫害又要自己過得安生,就像毛主席說的,“既要馬兒幹好活,又不讓馬兒吃飽飯,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所以說夏啟很苦逼。
2。夏啟後期的部落的團結度已經很弱了,因為夏啟年老,所以很容易犯錯誤,暫且稱之為保守吧。夏啟一保守,部下就反叛,所以說夏啟得罪的人很多呀。
3。夏啟的妃嬪裏麵有幾個不老實的也未可知。因為夏啟的**有幾個特點,分別是:多、亂、雜。其實夏啟也不忌諱這樣的**,但是**的二十佳麗,看見夏啟的年紀越來越大,她們也急啊,趕緊換人吧,好機會可沒了,趕緊吧。所以夏啟就於夜裏被殺,第二天公眾的意見是夏啟是病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