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一死,他的長子繼位,他的長子就是後來失去國家的太康。引用現在史學家的觀點,用術語說,那就是:夏啟雖死,夏禮未亡。
太康這個人,他的繼位是一個錯誤,他的執政也是個錯誤。太康的人品跟其父的後期的人品一個樣,都是一個純享樂主義者,因此這是他們之所以一直將夏朝帶到地獄的原因。化用工藤新一的一句話:“原因隻有一個:樂不思蜀導致其亡國。‘
太康在位的年數實際隻有二年,第一年即夏啟去世的當年,這是第一個敢在父親死的當年換年號的,第一年的九月,後羿進入了夏朝的統治集團,而關於後羿,我澄清一點,他絕非神射金烏的羿,而是有羿氏部落的酋長,他是一個仙兒。
夏啟至少是在朝聽政的,太康則不然,據《尚書》記載:
夏啟終,太康立。太康酷愛畋獵,每於田狩之事,必得三四十隻獵物,太康獨畏政事,每遇政事,必以借口辭之,太康又信後羿,後羿此人,奸佞譎詐之人也,皆以騙術壓下以瞞天子之耳目,久之,朝臣異甚,卻畏懼後羿之箭法,具不敢言。
終太康即位的這兩年,後羿的權勢炙手可熱,他有因箭法較好,所以深得統治者厚愛和厚賜,後羿這時還沒有爭奪王位的決心,而使其失去理智的,則是在太康時期的第二年,即前2015年,太康的一句話。
據古代史的規律,我的研究結果是:太康的速度太快了吧,他再怎麼不會吃再怎麼不會執政,也不會出這樣的大錯,如果他出什麼錯的話,那隻有一種可能------他敗壞的太快了、太厲害了。
太康的一句話據《尚書》的記載,就可以說是下麵這一句話,我在這裏告訴大家吧:
若後羿能在皇位上坐一天,朕願意稱臣,將全國之地奉送給他,如果他當不上國王,也就是說做不了一天的皇帝,那朕就將原來的封地收回,並賜死他。
後羿也許是被激怒了,也可以說是激發出了自己的信心和野心,還有可能是死對於他的可怕性質,所以他毅然走上了不歸路。
四月,後羿發動政變,以弓箭殺死了太康,太康一死,天下大亂,後羿振臂一呼,沒人鳥他。他覺得夏朝王氣不盡,自己不敢違抗天意,隻有再找一個人來繼承太康的王位,這可就是難題了,太康在位隻有兩年,還沒有兒子,於是後羿找到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仲康就是一個傀儡,仲康的即位也是一個錯誤,生不逢時的錯誤。
仲康在即位之初,皆是以後羿為丞相的,但仲康很有才,他以夏王之至尊封後羿為有窮國太相,後羿這時也稱王了,他的國都建在窮石,但他不知道,自己的親信才是最大的敵人,這個親信就是寒浞。
有窮20年,即仲康十九年(前1998年),也就是仲康親政的第13年,後羿被寒浞於出外打獵之後殺害,終年六十歲。寒浞也是個野心家,他帶兵親征夏朝,仲康焦急而死,其子相繼位。
相是一個廢物,他跟他三伯一個德行,他與太康一樣,都愛打獵,但光打獵物你是殺不了寒浞的千軍萬馬的,必須投入實戰方可罷手,但是相確實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確用於實戰了,但“時不利兮”,相打了個大敗,最終被寒浞殺死,在位28年,終年50歲,而其長子卻還沒有出生。
再說寒浞這個人吧,寒浞獨登大位,其長子和次子為誰當太子的事情而爭論不休,為什麼呢?因為寒浞廢除了夏啟的王位世襲製,當然,他喜愛的是小兒子澆,並不喜歡大兒子戈,所以他希望的是削弱大兒子,補償小兒子的損失。
但是寒浞的辦法有點失當,因為他沒有一樣可以證明自己小兒子比大兒子有用的證據隻有死掙,而這種說法也會遭到群臣的反對的,所以寒浞兩麵不是人,他很苦啊!
寒浞可能沒注意,在他還未統一之地、舜帝封國有虞氏的地方,有虞氏的副手有仍氏主席的女兒是相的妻子,她生下了相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少康。
少康又是怎樣複國的呢,我們下期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