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提要:寒浞殺了連立兩帝的後羿,自己掌了大權,廢殺了夏王相,而他也躊躇於立那個兒子的問題上,然而,他卻不知,有仍氏的外孫少康即位,他會複國麼?
少康這個人在正史上是相當有名了,因為他一生中就幹了兩件事:複位和改革。
首先談一談第一個問題:怎樣複位?
之前,我們看一看當時的大勢,從寒浞開始說起。寒浞自複位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怎樣治理好國家,也不是怎樣改革夏啟後期至中康時期的弊政,而是怎樣使自己過得更好。這個問題擱到現在那是正確的,但是在那種公有製還未完全解體的時代那就是不對地了。
寒浞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也是比較厲害的,聽起名字就知道很是**,介紹一下他們的名字:寒澆(長子)、寒戲(次子)。我再換一種說法,那大家就有可能聽得懂了。這兩個兒子分別受封於過、戈兩地,所以分別叫過澆和戈。這兩個人對於寒浞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要團結一個打擊一個,美其名曰:拉一個打一個。
古代帝王和現在的家庭中的老人一樣,老人(亦可稱之為當主)愛的大多數是小兒子,寒浞也不例外,他也喜歡自己的小兒子,也就是戈豷,這就是我說的寒浞集團滅亡的原因之一。
少康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僅可以一舉複國,還可以免使外戚受欺負,他很顧家呀。
我們再看看寒浞所在部,看看寒浞有無什麼打算。寒浞按說可以有所打算的因為他有一支忠於他自己的部隊,他也取得了夏朝以夏民代夏政的合法地位,不像以前的有羿氏那樣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可以隨心所欲遨遊天下。
正如徐誌摩先生所說,“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這也是寒浞的處境的寫照,寒浞也不能遨遊,因為他是怕被夏朝的流亡政府逮住殺掉,那樣子不僅不能夠盡興,反而會丟掉一切的生命,正如一位哲人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樣生命也一樣”。假如生命都沒了,那你隻能做一種人-----------死人。
寒浞的處境用兩句名言描述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僚仍需努力”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前一句話是對於自己和大臣們說的,而後者則說明了自己的決心,。其實用兩個字就可以說明寒浞現在的處境--------糾結。
寒浞下一個目標就是滅夏之殘餘勢力,但他擁有的隻是一個臣服的疆域還有兩個本就矛盾重重的兒子。寒浞本來就不傻,他知道的很多,因為他明白他沒有後羿的箭法,他隻是用武力政變這種下三濫的伎倆殺害了後羿;同樣,他沒有夏禹如此高的威望,他連怎麼治水都不知道。所以他做了一個令現在的曆史學家和一些曆史老師都大跌眼鏡的舉動-----躲在宮中享樂。唉,豎子,孺子!
在寒浞盡情享樂的時候,治下卻亂了,兩大勢力你爭我搶,打的了不敵了,這兩大勢力並不是流亡政府與“政府軍”,這兩大勢力是誰呢?
首先這兩大勢力並不是為了推翻寒浞這個王八蛋而興起的,其次也不是為了爭權屬於誰的問題而爭鬥的,而是因為三個字而爭鬥的,這三個字就是:繼承權。
寫到這兒,大家都知道這兩個家夥這兩股勢力到底是誰了吧。想必猜也能猜到了,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寒浞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對於寒浞的分量是不同的,這隻是古代記載著的一種偏見,在這裏,我要說寒浞是故意看輕長子的,他還是想讓過澆即位的。而這兩個家夥都不成器,別怪他們,他們的老爹一樣不成器。
關於繼承權的問題,最頂端的時代是在康熙時代,康熙有二十個兒子,但康熙最後臨終之時才指定繼承人,因為是秘密的訂立所以隻有少數人知道惹來了不少的麻煩,從而爆發了康熙末年的一場爭端---“九子奪嫡”事件。
這九子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廢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原為示字旁,因計算機詞庫中無此字,故誤寫成言字旁,見諒)、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可以說,康熙這個家庭是最難管理的,而最初的王朝豈會好治理,看一看他們的戰況吧。
過澆的大軍雖少於寒浞的大軍,但是他們獲得了最有力的支持,可見嫡長子繼承製已經來到了這個時代並發揮了作用;反觀戈戲大軍,由於戈戲並非嫡長子,所以兵士就會使些虛招子,所以最終的勝利應該屬於誰,大家都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