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權威何在(2 / 2)

以前,諸侯去世,其兒子於繼位和治喪完畢後,必須趕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不向桓王請求冊封。從此,諸侯由天子冊封的製度被破壞了。公元前706年,楚國以武力逼迫隨國國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國等級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國國君熊通在大罵了姬林一通以後,自行提高等級稱為楚武王。姬林接到報告,又氣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姬林繼位後,鄭莊公在朝廷繼續以卿士身份專權。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製,就攆走了鄭莊公。鄭莊公回國後,便製造事端,擾亂周境的安寧,雙方關係越來越緊張。不久,鄭莊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國。姬林大怒,幹脆免去了他卿士的頭銜。鄭莊公也不示弱,一連五年不去洛邑朝見,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裏。姬林實在忍耐不住,不顧臣下勸阻,親自統領軍隊去討伐鄭莊公。鄭莊公也點起兵馬迎戰。

兩軍在長葛(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相遇,姬林求勝心切,派人叫罵挑戰。鄭莊公卻擺好陣勢,按兵不動。周軍叫罵到下午,還不見鄭軍出戰,都麵露倦意,鬆懈起來。鄭莊公乘機揮動大旗,擂鼓衝鋒。周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姬林隻好退兵,自己斷後。鄭國將軍祝聃遠遠望見,奮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虧得鎧甲堅厚,傷勢還不嚴重。鄭莊公見已經教訓了姬林,怕部下殺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輿論上吃虧,忙鳴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後,鄭莊公又派臣下祭足去向姬林賠罪,說本來隻準備自衛,沒想到部下違反紀律,冒犯了天子,並去每個營慰問軍士。姬林哭笑不得,隻好借此下台階,垂頭喪氣地宣布免鄭莊公之罪,從此再不問鄭國事。長葛之戰使姬林威風掃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於天、輔有四方”的牌子。從此,諸侯越來越不將周天子放在眼裏。

這時候的姬林越想越氣,終於病倒了。公元前697年(周桓王二十三年)三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臥室托付說:“依照祖宗製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但是,我所鍾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托付給你,日後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於洛邑。

這樣周朝的權威徹底的掃地,原來支持的國家也發生了背叛之事,這都是在姬林在位的末年發生的,姬林年僅四十四歲就病死,可以說是他的氣太深了。

莊王不寧

周桓王死前的意思是要將王位過渡到他的次子的手中,但是他的長子在位的時候,他的次子就忍不住了,這就使得西周王室第一次正統意義上的手足相殘開始了,我們將其稱為“王子克之亂”。

姬佗繼位後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阿!”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王子克之亂”。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周朝內部確實存在著矛盾,但是幸得有忠心的部落首領,才將昏庸的首相意見壓服,這可以說明周王朝還是有實力去恢複到中興時代的。

不過周朝也辦了一件比較好的事情,使得權威仍然在他們的手裏,這就是“賜命魯桓公”事件。這件事情在史書上也有記載,但是很簡略。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為了籠絡齊國,要將女兒嫁給齊國國君。他讓魯桓公作媒,並派卿單伯先將女兒送至魯國。冬天,姬佗又派臣榮叔赴魯,“賜命”(即冊封)殺兄自立的魯桓公,魯桓公就派人將王女嫁往齊國。

這一件事說明了周朝已經墮落到了籠絡諸侯國的地步,可見這個周王朝還是有一定的辦法的,不至於立刻就滅亡。

但這一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齊國正在強大起來,可以和周朝比肩了,周朝的權威即失去大半,那麼下麵的諸侯國真的亂了套。

請看下講:齊魯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