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齊盛周衰(1 / 2)

惠王晚年政局

姬閬雖然打敗了他自己的叔叔,但是他沒有想到這一戰是諸侯國幫著打的打完了叛亂分子,可是他絕對想不到這一仗隻能是周朝的土地進一步縮小,自己的掌管範圍絕對的微乎其微。

姬閬在位期間,齊國繼續東攻西伐,兼並小國,擴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齊軍攻滅郭國(今山東省聊城市東北)。齊桓公問當地父老:“郭為何滅亡?”父老回答說:“因為國君愛賢人而恨壞人。”齊桓公不理解,問道:“照各位所言,你們的國君是位賢明的君主,那怎麼又會亡國的呢?”父老回答說:“國君愛賢人而不任用;恨壞人而不翦除,所以導致了亡國。”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諸侯國也發生了內訌,尤其是魯國。魯國的慶父是最大的權臣和奸臣,有他引起的變亂,是春秋時期最大的內部政變。

當時,魯國的慶父(魯桓公子)先後殺掉了國君子般、閔公,導致魯國大亂。時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就成了著名的成語。魯僖公即位後,索要避居於莒國(今山東省莒縣)的慶父,慶父自知罪責難逃,自殺於莒,魯國內亂才暫告平息。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懿公酷愛養鶴,平時竟然讓他最喜愛的鶴乘座華麗的軒車,享受大夫的待遇,國人怨聲載道。

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衛,衛懿公率軍迎戰,兩軍相遇於滎澤(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臨戰前,衛國將士埋怨說:“大王平時如此厚待鶴,現在就讓鶴去抵敵吧!”一時軍無鬥誌,被打得大敗,衛懿公也被亂兵殺死,成為玩物喪誌者的鑒戒。

姬閬晚年寵愛陳國的女子惠後,準備廢去太子鄭,改立惠後生的庶子子帶。公元前655年夏,齊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魯僖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昭公,與太子鄭相會於衛國的首止(今河南省睢縣東南),宣布支持太子鄭為嗣君。姬閬十分生氣,就指使鄭文公背約去聯絡楚國,自己派人去聯絡晉國,試圖組成周、鄭、晉、楚聯盟,以對抗齊國。齊國先發製人,連續興兵攻鄭,迫使鄭國叛周親齊,使姬閬的計劃破產。

姬閬徹底的對於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絕望,他立即閉上了他那本不清澈的眼睛。公元前652年12月,姬閬病死。死後,諡“惠王”。

襄王的亂治

襄王這個人是周惠王的兒子,襄王由於在位時間也是很長,所以他基本上是做了無所作為的舉動,當然他自己也不可能有所舉動,因為在自己的在位曆程中,突然發現了國家的真正大問題。

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於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淩駕於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

襄王在位的初年還是有一定的智慧的,這體現在他的鞏固王位時期。

惠王病死後,姬鄭擔心子帶爭位而秘不發喪,並急忙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馬上召集諸侯在洮(今山東省鄄城縣西)開會,宣布擁護姬鄭為天子。姬鄭至即位後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訊。

子帶不甘心失敗,從公元前648年起,幾次引導西戎兵攻周,都先後被挫敗。公元前636年,姬鄭發覺王後隗氏與子帶秘密勾結,立即廢黜了隗後。子帶得到消息,再次引導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鄭倉皇逃出,避居於鄭國的汜(今河南省襄城縣),向各國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著勤王的旗號,於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生擒子帶,然後迎姬鄭回都城,將子帶押到都城處死,平定了內亂。這次內亂,史稱“子帶之亂”。

兩個說法

姬鄭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宋國的癸丘(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召集魯僖公、宋襄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等國會盟,而以齊桓公為主盟。姬鄭為了感謝齊桓公對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參加了大會,並將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賜給齊桓公,還聲明齊桓公不用行謝恩的下拜禮,以示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這次會盟史稱“癸丘之盟”,它使齊桓公的聲望達到最高峰。六年後齊國名相管仲病死,又兩年後齊桓公病死,齊桓公的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權位,內亂不已,國力削弱,從而使齊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