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先發製人,開營攻擊,繞開營前泥沼,沿兩側而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且晉厲公乘車陷於泥沼,乃率王族親兵戎車攻厲公。欒書欲救厲公於危急,為其子欒針製止,仍保持全軍指揮不亂。晉公族大夫魏錡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後退,晉軍恢複攻勢。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銳氣大減。楚右軍及鄭兵在晉重兵攻擊下,力不能支,迅即潰退。楚中軍及左軍受此影響,亦向後退卻。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晉軍乘勝全線追擊。郤至率新軍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趨避,又協同韓厥所率下軍追鄭軍,恪守不辱傷國君之禮,縱鄭成公撤旗逃遁。楚右軍及鄭軍已潰不成軍,而楚左軍仍邊退邊戰,直至天黑見星猶鼓勇不止。晉軍在追擊中俘楚公子茷,至日暮時進迫楚軍於潁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銳之‘王卒‘奮力抵禦,精於射藝的養由基連發兩箭均射中晉卒,叔山冉抓晉卒以投而折車軾,晉軍為之震懾,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進攻。
雙方激戰整日,楚軍雖失利,主力尚未大傷。是夜,楚軍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擬於明日再戰。晉軍更不示弱,故縱楚俘,將晉加緊備戰,次日決勝的消息宣告於楚軍。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及見子反醉酒不能議事,自料再戰難於取勝;又恐援晉諸侯軍於次日到達,楚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若吳國乘其敝而襲楚,則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軍南撤。晉軍於次日進入楚營,休整三日,爾後旋師。至戰鬥結束,僅齊軍到達戰場。楚軍退至瑕,子反愧於失職而自殺。
此役,楚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與晉展開決戰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戰場態勢下未能抓住戰機出擊又是敗著。唯楚共王“知難而退”,趁夜撤軍,保全楚軍主力,為明智之舉。晉軍根據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當機決策,及時改變部署,靈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法製勝,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長足發展。而晉將戰中修“禮”,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不足為訓。
可是就在這兩場戰役發生的時候,周簡王突然病逝,此時的周朝又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即位的仍然是一個短命的人,這個人又是誰呢?
請看下講:簡王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