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的尾聲
上一講說到了孔子,那麼我們就看一看孔子生活的時代,最後的兩個爭霸國家的戰爭。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同時,他的軍師範蠡秘密的告訴他,打贏戰爭的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派間諜。所以,吳國的強盛在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並獻上美女西施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出現了漏洞。
“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所有的英雄的弱點的致命點破。吳王夫差不是英雄,但是他是英雄的兒子,所以算也算是半個英雄了,這樣的人都可以被一個小小的西施迷惑,可以說西施絕對長得不錯,要不然怎麼敢稱沉魚呢。
如果說這個時候還不能算是一個大結局的話,那麼二十年後的那場大戰絕對給這場戰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二十年後,當西施已不再年輕(據推測,西施再獻給吳王的時候最多是十六歲的年紀,年紀最多二八的女子,如果二十年後,那麼至多已經到了三十六歲了,更何況她是個春秋末期的美女)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那裏麵看出什麼呢?
首先,周王朝已經陷入了沒有中心的位置,諸侯已經完全不聽周王朝的命令,周朝國王已經可以與日本現在的天皇相比,一點權力都沒有,就算有權利也不會使(就像二戰時的天皇一樣,就給他指揮權戰爭也照樣打敗,最後隻有交給東條老狗指揮),這樣周朝國王耍起了脾氣,你不是不給我安靜下來麼,我這裏委任狀有的是,你們誰打敗誰,勝者就會被我封為霸主,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就是爭霸戰爭了。
其次,夫差時期,奸臣害死人了,夫差卻一點規範都不遵守,況且太宰伯嚭是一個很貪財的人,貪財不怕,怕的是貪財之外沒有別的才能。比方說和珅這個人,他雖然有拍馬的一麵,但是他的理財功能十分的強,乾隆帝到了最後還不忘讓他給嘉慶帝留一點遺產。
但是伯嚭這個人確實是沒什麼用了,他除了見錢眼開之外,基本上沒有大的本事了,他在夫差的身邊說了伍子胥的壞話,使得夫差從此聽不進伍員的一句好言相勸,最終導致了伍子胥的自殺。
滅吳之戰發生的6年之前,吳國發生了饑荒。越國在他們發生饑荒的時候,將去年他們支援給他們的種子種成了糧食之後煮熟曬幹,然後交給了吳國,結果是的吳國鬧了更大的饑荒。
這個時候夠堅決的實際已經成熟滅吳已成大勢所趨,就這樣,吳國馬上便從軍事戰鬥力上麵輸了一大截。可是這個時候的吳國並沒有馬上滅亡而是請求講和,構建完全拒絕了吳王夫差的要求。
前473年,吳國被勾踐滅亡,勾踐這二十年的隱忍終於獲得了報答,當他攻滅了吳國向周王朝討封的時候,東周王朝終於拿出了最後的一張委任狀,並說出了自己作為國王最後一絲有氣勢的話:“這才是我最後的一絲努力,越國以後我將不再封霸主。也沒有力氣再封了,周王朝的實力已經被徹底的壓下去了。”
越王勾踐接受了最後一張委任狀之後,回到了越國大封功臣,可是他沒有想到知道最多的範蠡卻提前帶著西施回到了定陶,並沒有接受他的封賞,當然他也不需要封什麼功臣了。
這時候伯嚭來討封號了,越王勾踐便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是亡國之臣,我方不能用你,你還是跟吳王見麵吧,見麵之後可要好好的忠於這位國王,不要背叛。”
伯嚭自殺之後,文種因為沒有聽範蠡的勸告,來到了越王勾踐的麵前,勾踐立即說道:“你知道的太多了,所以我沒法留你,隻好送你去陪伯嚭了。”
這樣勾踐完全掌握了政權而且殺人滅口,獲得了南方霸主地位,可是這個霸主地位隻支持了八年,越國的霸主地位在他死後完全失去,這樣春秋五霸完全的結束了,我們的曆史進入了戰國的兼並時代。
戰國時期的劃分
戰國時期是一個很難劃分的時代,有下麵幾種劃分的方法:1。前475年--前221年,2。前453年-----前221年,3。前468年--前221年,4。前441年--遣21年,5。403BC---221BC。
這五個曆史事件可以說都對,因為在這五個時間點上麵,發生了許多大事情:前475年(周安王元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數有異說。《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