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從春秋到戰國(2 / 2)

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林春溥《戰國編年》、黃式三《周季編略》及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記載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續《左傳》之後。

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晉國三分已定,七國爭雄局麵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孫子兵法論正》書中提出此說。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馬光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鑒》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

這個時候我們采取的是第一種說法,因為這個時間點正好是戰國七雄形成時期,如果沒有三家滅智,那麼何談韓趙魏三國並立,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戰國時期的開始,就像我們所說的,始終要固定下一個時間來記錄曆史的真相,就像我在第二本中所講到的,每一個王朝的曆代皇帝的執政理念,我們都要一一的講清楚,就算是將三千字的文章全部寫滿,我們也要將從秦國到中國建立的這段曆史分層次地講清楚。

戰國時代有七個國家十分的重要,他們是我這部書的群眾演員。那麼我們就開始從三家分晉開始講起,來看一看東周中後期的情況。

一個貪得無厭的小人

如果說春秋時期權力歸於周朝的諸侯們,那麼戰國時期權力的重心就會下移到卿大夫手中,包括我以後要談的田氏代齊都是這個道理。

我們將視線轉到東周王朝,這個時候周元王已經駕崩了,他的兒子周貞定王即位,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王,但是無奈之下太亂了,原來的國家至少是他的子侄輩的人,但是這個時候他子侄輩的人已經要撒野了。

晉國國君即位的時候很年輕,然而他手下有四位大臣,分別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還有一個就是智伯荀瑤,而這個智伯也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小人,他找趙國魏國要土地,得到滿足後,又去找韓國要土地,結果在韓國碰了釘子。

智伯大怒,召集魏家和趙家,準備三家聯手滅掉韓國,結果智伯這個人剛愎自用,他本來就是一個沒腦子的人。他避開了趙家和魏家,自己設計了方案,然而此時韓國的使者來到了趙家和魏家,策反了趙家和魏家的兵權掌握者,結果給智伯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其實智伯身邊的人已經明白了趙家和魏家已經準備叛變了,所以緊急告訴了智伯,可是智伯絕對不會相信這種言語。等到進攻的時候,智伯預先想到的方法,也就是水灌韓家的辦法,反而被趙國和魏國利用,水已經倒灌進了智伯的家,智伯一族最終被滅亡了。

三家正式分晉

晉國最後一任國君,就是晉幽公。他即位的年齡也很小,絕對鬥不過老謀深算的三家公卿,所以他隻好隱退幕後等待周天子的發落。周天子的權威這個時候已經完全沒用了,可是晉國畢竟是周王國的手足之國,所以周王國還是要管一管的。

終於周王國迫於壓力,廢除了晉國的國號,將土地分為趙魏韓三國,這時候的國王已經不再是周貞定王,也不是他那兩個分別在441BC4月和9月被殺的兩個國王(分別叫周哀王和周思王)。而是他的幼子周考王的兒子周威烈王。那麼周考王又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沒有什麼大的功績,隻不過他將自己的弟弟封到了河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西周公國的桓公大王,雖說是大王,但是規模也就隻是個公爵罷了。

周考王時期,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周朝地盤越來越小,隻剩下一座宮殿和幾戶人家以及幾千軍隊那麼小。考王姬嵬在位期間,越國日益強大,和齊國、晉國、楚國成為中原霸主,越王滅了滕國,開始向中原發展。

但是,周朝的這個分立小國我們將在最後的環節為大家講述,我們現在要用五章來講述東周國的最後歲月,以及東周朝的王位走勢。

請看下回: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