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回光返照
說實話,如果周王朝著一個王朝再現一個社會製度,那麼周王朝還可以在延長二百多年,可惜在中國的王朝發展史上,民主製度根本不存在,所以在位十五年的周考王病逝之後,他的兒子姬午正式即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威烈王。
幾乎每個王朝都會有回光返照的時候,看樣子形勢大好,實際上結果一般般,我們先不說外國的曆史,單看中國的兩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封建帝王的曆史,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沒到每個王朝中期,總會有一些看似中興起時又不是中興的局麵出現,為什麼呢,還是因為回光返照的緣故。
周威烈王時期,晉國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土崩瓦解的地步,但是由於各位諸侯還得看著周王國的一點麵子,畢竟他們也恐怕這一切現象隻不過是周王國的假象,畢竟周王國統治到那個時候已經超過了夏王朝的統治年歲,他們不得不懷疑這是不是周王朝的計謀。
其實周威烈王時期還是有一定的改革政績的,因為周威烈王自詡為‘繼周平王之後的第二個中興之君”,所以他一直提倡“改革才能強國”的政策,一開始就將改革以及征伐的矛頭對準了個別小諸侯國,因為他明白隻有征服了這些小諸侯國才能將大諸侯國包圍在無形之間,可是他一開始的實施過程就出現了差錯。
周威烈王最先招惹的竟然是大諸侯國的寵臣們,這樣可就把原來大諸侯國的臉麵給打了,他們首先提出了抗議,但周威烈王倚仗著周朝還有一些臣服的諸侯國勢力,不同意大諸侯國的“建議”,大諸侯國準備出兵攻打這個曾經的老大,可是我覺得這種辦法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因為從一開始周威烈王就是捅了馬蜂窩,況且周王朝的統治範圍已經少之又少了,他在驅趕各諸侯國的勢力於事無補。
周朝那時候的疆域可能就隻剩下兩省的土地,所以以中國這個傳統基業為農業的大國來看,兩省的土地,大多是農民,少數就是知識分子,那麼極少數的知識分子要來參加政權的建設,那就首先要布滿朝堂,按照朝堂上的建製恐怕撐死了也不能排滿朝堂的一半。
所以政治上的改革一周威烈王的考慮不周而失敗,周威烈王本著和平的原則,重新召集了諸侯國的大臣來到國都內參政議政,可是這時候的周朝已經將暗弱的一麵展示給了各大諸侯國,諸侯國最後派來的實際上一群耳目。
政治上的改革陷入了僵局,那麼周威烈王自覺良好的心態又將改革的中心挪到了經濟方麵,他在經濟方麵著力效仿一個家族,那就是魏地的家族,家主名叫魏斯。
說起魏斯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他的父親便是三家分晉的魏家的掌權者魏桓子,他登上侯位時的封號已被大多數的曆史學家所熟知,那便是魏文侯,其實在公元前446年,也就是在三家分晉後的第八年,魏桓子便病死了,他的兒子魏斯上台執政,這時候他已經26歲了。
當然,魏文侯斯最大的功績便是舉行了一場變法,也就是李悝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使魏家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與魏國相對應的趙國,也實行了變法。趙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但這不是重點,魏國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製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更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製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始作俑者。
但是當時魏國參與分晉國的時候,得地是在最中間的,趙國的地最多,那麼他又是怎樣戰勝的趙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