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回光返照(2 / 2)

在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韓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占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占有的智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魏國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國,東邊是新興的韓國,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和靈寶地區)。魏國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麵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國的核心地區是運城穀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國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是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魏文侯戰勝了趙國之後,便在晉幽公十年(前424年),文侯自行稱侯,並以該年為文侯元年。晉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田會在廩丘(今山東鄄城縣)反叛,並向三晉求援。文侯任命翟角為主帥,帶領趙、韓兩國的軍隊,一路攻打到齊長城。齊國君主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主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並請求周天子冊封三晉為諸侯。

晉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聲響,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即由這一年正式進入戰國時代。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就從該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文侯二十九年(前396年),文侯病重,臨死前,召見吳起、西門豹、北門可等人,將太子魏擊托付給他們。文侯去世,由太子繼任為君主,是為魏武侯。

就在魏文侯被封為魏國國君的第二年,周威烈王病逝。太子即位,成為周安王,也就隻在周安王的時期,田氏代替了薑氏坐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

安王時期,七雄形成

周安王是周威烈王的兒子,他一即位上來,就開始按照諡法中的“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給上一代君王上了諡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由來。

周安王名叫姬驕,他在位時期發生了田氏代齊的事件,這也就使得戰國七雄的並立正式成為話題。

周安王在位的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91年,齊相田和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隻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誌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

其實齊康公也是一個十分無奈的昏君,他四十一歲被田和擁立為國王,但實際上田氏已經將大權掌握於手中,所以齊康公仍然是田和手上的一枚棋子,他在位僅僅十四年,實際上如果從他被流放時期開始算起,到他最終被餓死為止,加上那十四年在位生涯,一共是二十六年。

齊康公沉湎於酒色,但是與之相反的陳氏的後代田和卻籠絡人心。當時田氏大權在握,代替薑齊已經指日可待了,於是公元前386年演出了“田氏代齊”的一場鬧劇。

再說楚國,楚國當時的國君為悼王,他任用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同年,姬驕病死。死後的諡號為安王。全諡為周元安王。

當姬驕病逝之後,他的兒子登位,也就是我們曆史上稱的烈王,這個烈王又會辦出怎樣可笑的事情呢?

請看下講:西秦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