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王政治
正當周安王時期戰國七雄完全形成的時候,安王卻在同年病死,他的兒子姬喜登位,也就是我們後來講的周烈王。
說起來周烈王時期確實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變革之中的動蕩隻不過是這一片黎明之前的最後黑暗,這時候的周王朝執政者便是各諸侯國的大臣,國王沒有權利再管任何事情。
魏武侯登基時重新任用了李悝這個兩朝元老,但是李悝卻在他登位的第二年病死,李悝在魏文侯帳下效力十幾年,兢兢業業,他所製定的改革方案,為以後商鞅等人的變法找到了合適的參考,這也就是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有好多好多條目與李悝的變法有相似之處。
魏武侯重新選擇了改革者,這一回他已經在李悝的指導之下學會了用人之道,所以說,這一回的選人風波魏武侯進行得很順利,慢慢的一條清晰的脈絡在魏武侯的腦海中形成了。
在小魏擊還沒有成年時,就安排田子方的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師,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國、平天下。在父親的精心教導與栽培下,魏擊逐漸成長為一名知書達禮、頗有才幹的政壇新人。
年輕的魏擊很快成為了父親爭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魏文侯34年),魏擊受命率軍攻打繁、龐二地(約在今陝西韓城東南),將當地百姓遷入魏國境內。這是史料中所發現的魏擊最早的出征記錄,算是魏文侯對兒子第一次實戰考驗,魏擊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一年,魏擊大約二十餘歲。
經曆過第一次成功後,魏文侯對兒子更加滿意了。
前408年,魏文侯認為時機成熟,謀圖中山國。魏臣翟璜推薦中山國人樂羊,魏文侯馬上啟用樂羊,樂羊成為了魏軍元帥,攻打中山國。可樂羊畢竟是中山國人,且樂羊之子樂舒還是中山武公麾下的大將。再派遣一個宿將去,反而顯得魏文侯用人疑神疑鬼,頗傷士人之心。於是魏文侯決定派兒子魏擊隨軍出征。
這次出征難度較大,中山國雖不屬於主流強國,但也民風彪悍,軍事強大。而且魏氏(這個時候三家尚未分晉)的封地與中山國相隔千裏,中間夾著盟友趙氏的封地。遠征必然要勞師動眾,也就沒有什麼突襲可言。這可是對魏擊的艱巨考驗。
這次出兵耗時兩年之久,於前407年,魏軍攻占中山國國都顧城(今河北定縣),吞並了中山國全境,在趙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據地。樂羊因戰功封於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而太子魏擊被封為中山君,由趙倉唐輔佐,則坐鎮中山,獨當一麵。
前403年,周威烈王懾於三晉聯盟的強勢,不得不同意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在小時候就很聰明的魏擊,等到即位之後遇到的事情十分的多,首先就是需要以戰爭來穩定國內的時局,那麼這個國王會成功麼?
前393年(武侯3年),魏國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並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築城,扼製鄭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於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號召韓國、趙國,即位以來第一次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晉攻占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輕取襄陵(今河南雎縣),並順勢對殘餘楚軍進行清剿,向楚國腹地挺進。楚國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晉求和,三晉拒不退兵。楚悼王無奈,一麵派人帶著財物、珍寶赴秦,賄賂秦惠公,請求秦國出麵與三晉謀和。秦惠公收下賄賂,並派兵攻打三晉之中最弱的韓國,攻取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六座城池。三晉迫於秦國的背後偷襲,放鬆了對楚國的緊逼。另一麵楚悼王派使臣入齊國,希望齊國能夠插手中原戰事,協助楚國共謀三晉,減輕自己的正麵壓力。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見到後院失火,便協助韓軍直撲秦軍主力,與秦軍大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不分勝負。吳起設置陝縣(今河南三門峽西舊陝縣),密切注視著秦軍的動向。在三晉與楚國爭鬥進入尾聲時,齊國陳和率軍攻打駐襄陵的魏軍,並乘機占領襄陵城。
前389年(武侯7年),秦國進攻秦軍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鎮——陰晉(今山西華陰東),秦軍在陰晉城外排兵布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上下士氣高昂。吳起率領五萬魏軍,包括戰車500乘、騎兵3000反擊秦軍。魏軍作戰勇猛,更兼有吳起為將,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此戰過後,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