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秦獻公的暴走(2 / 2)

在獻公的領導下,秦人看到了秦國複蘇的希望,許多人都追隨獻公建功立業來到了櫟陽,櫟陽很快就成為秦國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代替了雍的地位。

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獻公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獻公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秦國初行為市,開始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抽取營業稅。初行為市與初租禾為秦國的國庫帶來了大量的收入,國家的經濟實力倍增。

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為戶籍相伍,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了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複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對於獻公的一係列改革,秦國的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持地主經濟的,而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了很大的抑製,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采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製的西部與地主控製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當然,還有對權力的爭奪。盡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顯王,便決定以此為借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又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了。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獻公下令秦軍攻魏,奪取了秦國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取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了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周顯王向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獻公被賜予了與秦穆公一樣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了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了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製度,受到了秦國民眾的讚揚。秦獻公廢除這項製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避免青壯年勞動力被白白地殺死。此前,秦國的奴隸主貴族以殉葬人的數量和質量來顯示自己的身份,秦國每年都要殺死大量的青壯年奴隸。廢除以人殉葬,為秦國存活了大量的勞動力,對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生產非常有利。作為殉葬製度的變通措施,秦國的奴隸主貴族開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秦國地多人少,獻公鼓勵多生,獎勵多生兒子的人。獻公還吸引周邊國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國種地、放牧,與本國人一視同仁,不許歧視這些外來戶。通過這些措施,秦國的人口數量明顯提高,原來的很多荒田得到了開墾。

正當秦國蒸蒸日上之時,魏國卻一步步滑向衰落,因為它不僅與秦找的關係緊張就連另幾個國家都是緊張的關係。

那麼,魏武侯死後,周王朝又會是何種走向呢?魏國又是如何被打敗的呢?

請看下講:魏惠王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