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結仇
趙烈侯在位時期,利用公仲連實行變法,國力為之一振。這時候的趙國也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對魏國便有所不滿,羽翼漸豐後,甚至不惜與魏人劍拔弩張。前386年,趙敬侯將都城遷往戰略要地——邯鄲,標誌著趙國也要參與中原爭霸。
魏國人意識到了趙國人對魏國外交態度上的轉變。可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度,或者幹脆說沒有父親那樣的高瞻遠矚。魏武侯心想既然趙國要翻臉,他就奉陪到底。沒想過舍棄自己一部分利益去爭取趙國再度成為堅定的盟友。他更沒有想過趙國背叛後,三晉就要窩裏鬥了。他想到的是什麼時候從趙國人手上再賺一把。終於他瞅著了個機會。
前386年,也就是趙敬侯遷都邯鄲的同時。公子朝不滿,率領親兵,欲與趙成侯血拚,爭奪君位。魏武侯派遣軍隊協助公子朝為亂,直接攻打趙都邯鄲。最終趙勝戰敗,魏武侯的陰謀沒能得逞。更讓魏武侯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魏國與趙國關係破裂的起點。三晉聯盟走到了盡頭。趙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決定走出魏國的陰影,他們要自行發展。當魏國想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時,總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敗筆。
前380年,中山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帶領著原來的故國臣民重新複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這雖然對趙國構成了威脅,卻也直接削弱了魏國對趙國的控製力。魏趙火並已是時間問題。
楚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在六卿治晉的漫長歲月裏,晉國的六卿們為了生存,不斷地改革,開發郡縣製度。等到三家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三晉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據了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連向三晉求和,都必須找秦國、齊國等國家出麵從中調和。這真是時過境遷,沒想到,曾經能與晉國爭霸的強國如今是這麼不堪一擊。
楚悼王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期望著能得到賢人的輔佐,卻難以覓得。這時候,魏武侯把吳起介紹給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托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
齊國: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康公是權臣陳和所立,隻是陳氏家族在齊國獲得利益的輔助工具而存在。陳和看著時機逐漸成熟了,便想像三晉一樣,照葫蘆畫瓢。可陳氏畢竟不及魏氏、趙氏煊赫,去周王室討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陳和於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禮,說好話,請求魏武侯幫忙處理齊國君權問題。魏武侯心想:如果幫陳和討封,陳和必然親於魏國,甚至操控齊國朝政,何樂而不為呢?
前386年,在魏武侯的爭取下,陳和被封為陳(田)侯。由於是建在齊國的土地上,故史書又稱為齊侯。田齊立國,與呂氏齊侯同時存在。陳氏占有齊國絕大部分領土,齊君隻留有可憐的小麵積封地。直到前379年,齊康公逝世,田齊諸侯以呂氏無嗣為理由,徹底拿掉舊齊的最後一片疆土。
魏武侯本想著借此機會控製齊國朝政,可陳和豈是等閑之輩?一個新興的齊國成立了,充滿了活力。就在32年後的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擊碎了魏國圖謀統一三晉的夢想。45年後的前341年,齊軍大敗魏軍於馬陵之戰,成為了魏國衰敗的起點,陳和的孫子——齊威王成為了魏國霸業的終結者。
霸業迷茫:經曆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國人麵對著四麵受敵的窘境,隻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可以說,魏國的霸業在魏武侯時期就已經衰落了。
齊威王的尊王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諸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威王來朝拜,因此天下都稱齊威王賢德。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告訴他,自從你為官以來,誹謗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人民富足,地方生活安定。這就是你不侍奉我的左右近侍,求他們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然後齊威王賞了即墨大夫。後來又召見東阿大幅,告訴說讚譽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田野不辟,人民陷於貧窮饑餓中。過去其他國家侵占我友國領土時你也不幫忙!這就是你侍奉我左右近侍,所以他們才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就在當天齊威王將讚譽東阿大夫的近侍們進行了處死。於是群臣再也不敢巧言欺詐,凡事務必說明事情,齊國因而成為了天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