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魏惠王的墮落(2 / 2)

就在大家認為周王朝的這位國王可以在位長一點的時候,就在魏惠王登基的時候,姬喜突然崩殂,這時候的周朝又陷入了不穩定的地步。

周顯王蒞位時期

1。齊魏大戰

姬扁在位期間,齊國與魏國有兩次著名的戰役。

第一次史稱“桂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53年。魏軍在主將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求救於齊。齊侯以田忌為將,以傑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的謀劃下,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戶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魏軍慌忙回兵,齊軍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救了趙國。這種戰術,後人稱之為“圍魏救趙”。[1]

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後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這種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桂陵之戰”後的第三年,齊侯稱王,史稱齊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經先稱王,接著,秦、韓、趙、燕等國諸侯也先後稱王,以表示自己高於其他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

齊國所以能很快地強盛起來,主要是因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富有,說自己有一顆直徑寸許的明珠,能夠光照前後各12乘車輛,並問齊威王有什麼國寶。齊威王列舉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將,回答說,這就是我國的國寶。這使魏惠王啟愧不如。

再看那些邊遠小國,可我一說他們都比魏惠王強,魏惠王有一個孟子都不能用,更別談什麼重要的改革家了。

姬扁在位期間的秦國,由秦孝公執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陝西省鳳翔縣)的南門豎起一根木頭,懸賞說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子10兩。百姓不相信有這麼便宜的事,沒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賞金加到50兩,有一個人就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照數發賞。從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著,商鞅先後兩次頒布了新法,宣布廢除舊的世卿世祿製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廢除以井田製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製,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和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等。這些措施推行後沒有幾年,就大見成效,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鬥,為國作戰時卻勇敢衝殺,爭取立功。變法期間,舊貴族多方阻撓和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就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處公孫賈以黥刑(臉上刺字),保證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後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的舊貴族勢力又重新抬頭,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不可動搖,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使一個原來是貧窮落後的國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後攻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姬扁在位期間的韓國,國力薄弱。韓昭侯見各國通過改革變得強大起來,並且不斷向外擴張,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申不害以“術”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韓國一度強盛。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後的諡號為顯王,全諡為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他共在位了48年,看樣子很長,但絕對沒有什麼政績。

下一講就是我們第一季第一個係列的最後一講,可以說下一講我要敘述兩個地方的曆史,一直到公元前306年。

請看下講: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