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占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正當秦惠文王大權被奪之後的半年,即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埋在鹹陽北原近世所謂周文王陵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惠文王總體的正確的舉措有下麵三條:
1。鏟除異己立相分權。2。擴疆拓土壯大實力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3。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這是嬴駟取得重大政績的關鍵他不僅重用贏華異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魏人都能為嬴駟重用如果嬴駟不能識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將他絕對是不會取得重大政績的也絕對不會彪炳史冊的。
當秦惠文王死後的第二年,他的大兒子登位,也就是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秦武王。
另一個敗家的小子
秦武王名叫嬴蕩,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還趕走了張儀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烏獲孟賁比賽舉雍州大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到了晚上武王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
當然這時候的周赧王明顯已經感到了危機,他以自己的直覺發現,秦國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他又沒有兵力整治他們,所以此事就暫且放下來。這時候的周王朝已經對秦國沒有一點辦法了。
次年,秦惠文王的次子當上了國王,這就是昭襄王,在他的統治之下秦王朝將兼並兩周,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基礎。
時間都集結在周赧王九年,這個時候應該稱昭襄王元年,我們第一係列的主要曆史就講完了。
下麵我要講的是西周公國的曆史: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為西周公國的第一任國王,西周公國開始建立。下麵是西周公國的曆代國公:
西周桓公(?-前415年),姓姬,名揭,諡號桓,是中國戰國時期小國西周的首任國君,公元前440年-前415年在位。西周桓公是周考王之弟,周考王將他封於河南(王城),以續周公之官職。
西周威公(?-前367年),姓姬,名灶,諡號威,是中國戰國時期小國西周的第二任國君,西周桓公之子。
西周惠公(?-?),名朝,諡惠。這時王畿內又建立了以鞏為都,在王城以東的東周。故在王城以西的河南改號西周。
顯聖王二年(趙成侯八年,韓共侯八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與韓共侯分周為二,東周遂為諸侯,不再是西周附庸。惠公秉政成周,為王卿士,雖國小,爵位上公,位過於大國,故《戰國策》列東周為卷首。
西周武公(?-?),或曰其名為朝,諡武。有子共太子,早卒。立公子咎為太子。
西周文公(?-前256年),又稱西周君,姓姬,名咎,是戰國西周的君主之一,為西周最後一任君主,承襲西周武公的政權。前256年,參與東方各國合縱伐秦,不勝,秦派兵攻西周國,西周君投降。同年,周赧王去世。
當第三代周公時代,在原來西周公國建立的基礎上又分化出來了東周公國,這裏的世係就是下麵所列的公爵世係表:
東周惠公,姓姬名班,西周惠公少子。或曰名根,西周威公少子。考王十五年,西周惠公封班於鞏,以奉王,號東周君。或曰周夷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西周威公崩,根在趙、韓武力支持下,自立於鞏,號東周君。周顯王二年(趙成侯八年,韓共侯八年,公元前36年),趙成侯與韓共侯分周為二,東周遂為諸侯,不再是西周附庸。惠公秉政成周,為王卿士,雖國小,爵位上公,位過於大國,故《戰國策》列東周為卷首。
東周昭文君,在位23年。諡昭文君,或曰惠公別稱;或稱文公,名昭。為明君,資張儀入秦。在位時曾稱王。
東周武公,名根。諡武公。在位50年。有子共太子,早卒。立咎為太子。或曰在位時曾稱王。
東周靖公,名傑。諡靖公,又諡號文公、惠文君。周赧王(西元前314年——西元前256年在位)崩,代為天子。七年(公元前249年),公與諸侯謀伐秦,秦使其相邦呂不韋滅其國,遷之於陽人聚,以奉周祀。一說為呂不韋所弑。秦另立東周主,遷之陽人聚,以奉周祀。
這樣我可以說,這就是我講的第一個係列的全部內容,後麵的兩個王朝幾乎是無曆史可以證明的,所以我就沒有寫出它的實際具體的情況,望大家見諒。
第一係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