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千古誰識李左車2(2 / 3)

讓我們來盤點列傳中圍繞李左車的相關內容,看看這個李左車及其事跡計策的真偽。

李左車一開口就說了漢軍的基本情況與戰績,對漢軍在魏地的戰事一清二楚。李左車知道的這些情報陳餘也知道,否則趙軍就不會提前在漢軍來襲方向布防了。八卦一下趙軍的情報來源,趙與漢在井陘方向有魏懸隔,而趙軍當時已侵入到魏國深處,估計漢對魏發動攻擊,趙預測到一步漢將攻趙。根據《曹相國世家》,漢軍在魏地斬夏說,破趙之戚將軍鄔城,趙之敗兵應該逃回去稟報趙王君臣。隻是陳餘估計“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這個認識有點莫名其妙,一支能擊敗魏軍趙軍代軍的漢遠征軍,怎麼隻會此區區之數?而李左車的請兵三萬以斷韓信後路之策,也正是建立在韓信隻有數千兵力的算計上,三萬對數千,勝算極大。趙軍號稱二十萬,表示實際上沒有二十萬,那麼為什麼要號稱,是想借此達到阻嚇漢軍來犯,還是有什麼其他用意。估計有誇大成分,不過至少也是舉國之兵了,否則李左車不會一開口就要帶兵三萬。如果李左車真是那樣了得,並確信韓信隻有幾千人馬,他應該勸阻這樣以舉國之力來對抗入侵軍,因為太小題大作了。比較合理也可行的做法是以同等規模兵力部署在井陘道險要處,讓漢軍難以逾越,這樣既達到了保全國土的目的,又使漢軍勞而無功。尤其是李左車提到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完全可以倚仗險要,隻以少量兵力布防,就可以達到阻擊漢軍的目的。所以用舉國之兵來防禦區區幾千遠道而來的入侵者,既不合理,也不經濟。同理,與據險而守相比,李左車欲以重兵抄漢軍後路的所謂奇謀不僅極不經濟,且有畫蛇添足之嫌。畢竟穿越戰線幾百裏的奔襲,也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當時的軍事素養能否達到目的都是很成問題的事。實際上,在被陳餘拒絕之後,李左車還可以堅持自告奮勇帶領少量兵力將井陘之道的險阻處紮死,這樣一來,陳餘應該會允許他這樣做。但李左車居然放棄了更加切實可行的計策,坐等漢軍擊潰趙軍,尤為不可解。分析至此,還可以推測一下趙軍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現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但此役趙之用兵數量也是個漏洞。趙國在秦統一過程中兵員及人口都被極大消耗,在反秦戰爭中又是主要的作戰地又被大大消耗了一次,兼之項羽分封後,趙國被一分為四,分別是常山、代、殷、河南,其武裝力量也基本上被切割成四塊,陳餘擊敗張耳也會有一定的兵員損失,所以趙國加上代國也絕對湊不齊二十萬兵員。趙又有加入反楚聯盟的部隊,估計人數也少不了,總會有一二萬人;趙還對魏發動侵略,人數不會少,估計怎麼也會有一二萬吧。趙還趁漢敗彭城攻占漢之河內即殷國,雖然可以動用原先加入反楚聯盟的軍隊,估計還是會對這支部隊有所增援,因為在強大的漢之腹地軍事挑釁,兵力少了肯定不行。根據《功臣表》“(磿侯程黑)以趙衛將軍漢王三年從起盧奴”的記錄,盧奴屬燕,趙又有對燕侵略之舉,估計兵力也不會太少。這幾條戰線,會將趙軍的實力與精力大為分散。綜上所論,趙至少已經在三個方向上對外用兵,這樣一來,在後方結集二十萬軍隊,甚至十萬軍隊,基本上沒有可能。陳餘回應李左車“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之論,以為倘若這樣做了,“後有大者,何以加之”,此話也表明了趙為四戰之地,邊境上的防守力量本身就不會是個小數字,到了正在四麵出擊的大戰發生時,趙國難免會呈空殼化狀態,國內的軍事力量應該非常有限,不可能以舉國之力堵截漢軍於井陘道方向。這也是韓信奇襲趙國後方的計謀依據。李左車進言不敬處頗多,他以為陳餘不聽他的計策,後果會非常嚴重,這樣的觀點也很不著調,以以逸待勞的十倍之眾,對陣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即使不能速勝,也不至於慘敗。陳餘的布防雖然愚笨,但也不失平穩,有數量優勢,天時地利人和均在自己一邊,即使堂堂正正擺開陣勢與來犯之敵一決高下,也是穩操勝券的。何況陳餘聽了李左車的計策之後,也未必不會派一支軍隊紮住處井陘道的狹窄處,這也是舉手之勞的事。對於沒有發生的事作推測,旨在表明李左車之計謀並非保全趙國的唯一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