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過後,韓信懸賞活捉李左車。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知這個號令如何傳達下去。兵荒馬亂的,韓信能有多少通信員把他的最新指令傳遞給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成千上萬將士,所以李左車被活捉也是奇事一件。李左車被俘後聲稱,“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又是奇事一樁。所謂“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根本不知其所指嘛。論軍事能力,陳餘在當時也不是特別強者,其所勝張耳是文官,不能證明陳餘的能力強。根據大戰前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所謂高明作戰方案的記錄,陳餘的軍事素養也不過爾爾。作為背水一戰的當事人,李左車居然把陳餘之死列了兩個地方,更讓人百思不解。網絡查找一下,泜水即泜河,發源於太行山東麓,流經邢台臨城縣、隆堯縣經寧晉泊注入釜陽河,上遊建有臨城水庫。鄗,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固城店,與泜水有相當距離,至少有好幾十公裏。如果確實在泜水發生了背水一戰,陳餘也應該是戰於此敗於此又死於此,而不是戰於鄗下,身死泜上。按記錄,鄗下不是戰場,泜上才是。如果漢軍從魏方向由西向東進攻,應該是從西麵的泜上至東麵的鄗下,陳餘斷然沒有從沒有戰鬥的鄗下逃至大戰的泜上的道理。大概“軍敗鄗下,身死泜上”說起來朗朗上口,全然不顧兩者之間的不吻合處。更奇的是,無論是鄗下還是泜上,距李左車拚命要堵截固守的井陘道至少有百十公裏,中間起碼隔了一個縣!天下哪有這樣的戰局!說“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這又是一個聽起來很帶勁,實際上不可能的事。按描述,破趙軍殺趙酋都是一天之內的事,那麼就不可能“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如果李左車是在這種狀況下被俘,應該是驚魂未定,怎麼說起來頭頭是道的,太不可思議了。
至於李左車為韓信謀劃的燕齊方略,怎麼看都會覺得過於輕鬆了,雖然說得煞有介事,但是否可行,也隻有天知道。燕齊的事比較複雜,至少寫這個故事的人,給後人描摹出了美好的前景,實際上從來沒有實現過,所以非常不可信。所謂的背水戰後,漢在趙並非一馬平川,而是又磕磕碰碰弄了一年時間,韓信不可能有李左車言辭中的從容時間。《淮陰侯列傳》稱:“楚數使奇兵渡江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這才是韓信滯留在趙的具體狀況,絲毫沒有李左車言論中的影子。那麼李左車的建議又有什麼價值呢。燕在整個戰爭其間期間基本上沒有記錄到,隻有《漢書高帝紀》稱燕在漢四年八月,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據《功臣表》,此前在破曹咎戰役中亦有(栒侯溫疥)以燕將軍身份相從助漢。到底燕與漢是怎麼結成聯盟的,不詳,肯定不會是韓信的一封信就能解決的。韓信破趙是作為漢的一支奇兵抄趙之後路的,他也不是漢在趙地的最高指揮官,他也未必有權限與燕聯絡。關於漢定燕齊的方略,《高祖本紀》在漢王出滎陽之後,由袁生向漢王獻計時提到,讓韓信等連燕齊,既然是等,就並非指定韓信一人,且時間在韓信破趙王歇之後,即所謂的背水戰後。在此之前,韓信應該不肩負如此重任。齊國的情況就更不是一封信能解決的,是漢集團全線壓上,幾路開進,大兵團會剿,才徹底征服。李左車提及的“從風而服”根本沒有發生。迄今為止,韓信的作戰任務也僅僅是抄趙後路,不包含對燕齊的作戰。隻有《漢書高帝紀》在韓信破魏後提到韓信自告奮勇要承攬征服燕齊之事,而那個史料菜九已在相關文字中否定其真實性了。此不贅。
另外,傳記中將已為代王陳餘稱為成安君,極不合理,而且李左車稱陳餘為足下也是怪事一樁。要是司馬遷加工,就會作代王餘或趙相餘。《酈生陸賈列傳》中酈生說齊的說辭中也稱成安君,看來二者是一個來源。所以菜九以為估計這是司馬遷生前就在市麵上廣為流傳的成文篇什,其原始麵貌就是這樣,為司馬遷未經加工而直接采用者。陳餘被記為成安君而不是代王,《秦楚之際月表》於漢二年十二月有記曰:“(趙王)歇以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考證》考辨曰:“餘為代王與歇後王趙,同在十月,且餘繼歇王代,當互易。號乃故字之誤。”《考證》所論雖然有道理,但應該考慮《史記》稱成安君是采用了當時市麵成說,因陳餘已是代王,大概司馬遷也覺得這樣稱謂不妥,所以在月表中加注,而不是筆誤,這也是他整齊故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