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應變(3 / 3)

“不錯!能抓住重點!”李雪鱗沒想到赫林還有些當參謀的料,倒是小小驚喜了一下,“用什麼當誘餌,想好了嗎?”

赫林不好意思地搖搖頭。

“說到誘餌,他們的目標自然是大營,也就沒有比我們大營更好的誘餌。偽裝?移動?幾萬人的部族,偽裝很容易被拆穿,移動大營和他們捉迷藏也不現實……”李雪鱗眯著眼,回味著剛才的討論,試著從裏麵篩選一些有用的信息加入這個想法。

“……放著不管當然不行,但再要一旅追擊或者加入會戰時間趕不上,二旅截擊又會兩難兼顧,本身就有問題,無論怎麼分派都是換湯不換藥……嗯?”李雪鱗猛地張開眼,一拍桌子,“有了!我們就給他來個換湯不換藥!我下令——”

他站起來走了兩步,在地圖前站定:“以下命令傳達給身在大營的達漢副師長:所有留守人員即刻北移,在大河北岸紮營,準備接納二旅一部。得到二旅帶來的作戰計劃後由達漢統一指揮調度,務必在保證大營不受損失的前提下達成作戰目的。師部已令一旅改變會戰敵軍主力的計劃,北上與大營會合。

“以下命令傳達給黃楊旅長:戰局有變。著你部派遣兩個營。一個營沿途騷擾並夜襲蘇合騎兵,力求在他們抵達大營前將其拖垮,並盡可能誘導其走上錯誤路線。總之,不擇手段拖慢敵軍速度!另一個營即刻返回大營,偽裝成普通部民。若是敵軍仍然來襲,在營地遍設陷阱假人,轉移平民,將敵軍誘入營地後聚殲!此命令也轉交留守的達漢副師長,兩個營均由他節製。除這兩個營外,二旅現轄的所有部隊全部與師部會合,由我指揮。”

“以下命令抄送多份,由遊騎分頭南下,尋找並傳達給一旅李鐵蛋旅長:戰局有變。著你部即刻北上與大營會合,保護我軍後方。若敵人騎兵的威脅仍未解除,你部歸達漢副師長統一指揮,力求殲敵於野戰,保護大營!你部長途奔襲十分不易,但此時再接再厲,方顯我軍悍勇本色!

“以下命令傳達給師部直屬遊騎兵營上尉代營長王九郎:著你部尋覓數名在外表、舉止、言語上足以冒充蘇合人的官兵。即刻南下,向蘇合牧人散布阿古拉串通我軍,將一萬兩千蘇合大軍送來當見麵禮。我軍投桃報李,給他留下兩千嫡係,已收編在大營裏,並給予重賞!他媽的!老子可沒那麼容易認栽!哦,最後一句不是命令,別寫上。”

李雪鱗拿過胡芝杭寫好的羊皮文書,確認無誤,刷刷刷逐一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剩下的工作,諸如更改作戰計劃、通知相關人員,就都是參謀部的職責了。

“師長,我有個問題。”

“嗯?”正要宣布散會的李雪鱗對張鬆點點頭,“說!”

“師長,你說阿古拉這招還算不上最高明。那換了師長會怎麼做?”

“很簡單——投降!”

“什……!”

李雪鱗一根一根扳著手指:“第一,我投降,敵人就要來受降,他們就不得不從暗處走出來。到時候我們大可以降而複叛,不但抵消了自己的不利因素,還爭取到喘息的時間。

“第二,如何安置我們這支數量相當的降軍?全部屠殺?肯定會激起兵變。打散重編?將來這支軍隊該誰說話?何況不給我們一個優厚的待遇,不但會讓還沒加入的部族寒心,就是已經加入的壺方人恐怕也會心中不安。

“第三,他們如果不受降,就會增加部隊的傷亡,士兵對主官必然會有怨言。

“所以換了我,上上之策就是投降,把燙手的山芋扔給敵人。古人不是喜歡講什麼‘勢’嗎?我稱之為主動權。此時投降反而能爭取到一點戰爭的主動權。記住,隻要我們一口氣尚在,心裏沒降,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

——————————————————————————

注:

酈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陳留縣高陽鄉(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於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

一天,劉邦正在洗腳,忽報鄉裏有位儒生要求見。劉邦一向輕視儒,曾經拿儒生的帽子當尿盆,以此來汙辱儒生。今天忽聽有儒生求見,非常憤怒,他說:“我以天下大事為重,沒有時間接見讀書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酈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劍,呀叱罵看門人說:“你再進去對沛公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讀書人!”看門人報告劉邦,劉邦一聽是高陽酒徒,連腳都來不有擦,趕忙起身迎接,賜酒款待。

酈食其見了沛公,隻是拱一拱手說:“你不是想要誅暴秦嗎?為何用這樣傲慢的態度對待長者?你是想助秦攻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破秦?”劉邦被責問得不知所措,馬上謝罪說:“過去聽人說過先生的容貌,今天見麵才知先生的來意,不知如何破秦?”這位高陽酒徒慷慨激昂地說:“你帶領的烏合之眾,還不到一萬,現在竟然要攻打強秦,這不過是羊入虎口罷了。陳留這個地方,是天下的要衝,交通四通八達。城中又積了很多糧食。我又認識縣令,讓我來勸說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舉兵攻打,我作內應,大事就可成功。” 劉邦覺得有理,就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

酈食其回到縣城,向縣令陳說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劉邦。縣令因懼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貿然從事,予以拒絕。就在當天,酈食其率眾殺死了縣令,並將縣令人頭拋到城下。一麵又派人報告劉邦。劉邦見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縣城並大所疾呼:“將士們趕忙投降,你們的縣令已被砍頭了!要不然,你們也要被砍頭的。”城上守軍見縣令已死,無意再守,遂開城投降。劉邦進城,得到了許多兵器和糧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萬多,這樣,為劉邦西進,提供了物質條件,這全是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功勞。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時,酈食其又建議劉邦說:“楚漢相爭久持不下,這樣百姓騷動,海內動蕩,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進兵,收取滎陽,有了糧食,並且占據了險要地方,天下就歸屬於你了。”並說自己願意去說服兵眾將廣、割據一方的齊王田廣。高陽酒徒的這一建議,成為劉邦奪取天下的戰略思想。

酈食其到了齊地,向齊王曉以利害,齊王欣然同意。罷兵守城,天天和酈食其縱酒談心。這時由於韓信乘機攻齊,為田廣所誤解,認為這是酈食其出賣了他,遂將酈食其烹殺。臨死前,田廣對他說:“你能阻止漢軍,我就放了你。”酈食其說:“舉行大事,就不要顧及細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會推辭,你也不必多說了。”說罷就慷慨就義。酈食其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名字卻往往不為人所知道,但隻要一提起“高陽酒徒”,不家喻戶曉.

但事實上,酈食其得罪的人是張良。因為他設想漢朝實行分封諸侯的政治製度,與張良希望實行的中央集權製度完全抵觸。而這人又是個狂生,恐怕沒少發牢騷,對別人說:“張良這個SB如何如何……”。所以就被張良委托老朋友給借刀殺人了。倒是劉邦還記得他的好,有點過意不去,稱帝後給酈食其的兒子酈疥封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