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興六年正月,李雪鱗接掌渤海郡國。統計一下家底,良民、流民、遊牧民,總共兩千萬掛零。國土麵積是筆糊塗賬。不過往小裏算,實際控製麵積兩百萬平方公裏是跑不了的。但是社會資產基本是零,政府的庫房裏空曠得老鼠都不來住。樂觀點說,這是個很有潛力的地方政權。悲觀點說,李雪鱗手上的是一筆沒有盈餘的爛帳,他還必須得靠這點底子去實現前無古人的偉大目標……
徹底抓狂。當初似乎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是李雪鱗看過統計資料後的第一反應。
但是逼上梁山,硬著頭皮也得一條道走到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他把能想到的措施篩選一遍,按照輕重緩急和經濟文化能承受的程度排了個序。簡單來說,反正朝廷對這兒是徹底撒手了,而且山海關到遼州曾被蘇合人殺成白地,遼州以北又被他殺成白地。沒有基礎是件壞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件好事。因此李雪鱗索性大破大立,把政治結構先捋一通。自他以下,有國務院和幾個直屬於郡王殿下本人的廳、局,再往下,是工業部、農業部、商業部、外交部、財政部等等將近二十個頂著現代名號的部委。行政單位有郡、州、縣、鄉、村五級。司法係統有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總局。而立法方麵,暫時還是郡王殿下一個人說了算。
倒也不是他特別喜歡獨裁。比起像朱元璋這樣勤懇工作的獨裁者,李雪鱗其實更願意做個嘉靖那樣的精神領袖。但是在大家都忙得像沒頭蒼蠅的這會兒,你要再弄個上下院出來天天開大會,除了給自己添堵,不會有其他作用。而李雪鱗雖然不喜歡做個勤懇的獨裁者,卻更加不願意親手培養個趕他下台的接班人,因此從製度上不允許出現糊弄他的權臣。
至於社會文化,郡王殿下給予了非同一般的重視。幾乎是一夜之間,整個郡國內部憑空建立起了一套新聞出版係統。凡是李雪鱗有何指示,最多一個月就能到達最偏遠的鄉村,並且負責派送報紙的士兵還要把報上的內容完完整整念過一遍才能走。甚至可以說,李雪鱗治下有不少居民不知道大夏天子住在哪兒,但是對於渤海郡王的施政可以倒背如流。
而最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經濟,李雪鱗倒是抱著一種奇怪的心態來對待。畢竟小農經濟幾千年,你不去管它,老百姓自己也會開墾荒地找飯吃。隻要官府不折騰,老天不折騰,人與人之間不借著種族宗教相互折騰,餓死人是不常有的。隻要餓不死,這年代的居民還沒什麼解放全人類的崇高追求,也不會想要砸爛封建腐朽的郡王殿下。
但是餓不死不代表上上大吉。李雪鱗的誌願表上可不包括丐幫幫主一項。再說了,當初是他先開口提出的雙倍稅賦租借案。板著手指一算,再過不久就得交出五萬石穀麥和十萬白銀。再加上他主動替商人交的稅收,十三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已經記在了政府開支裏。這筆錢現在大半還沒有著落。
好在李雪鱗在回到封地後多了個心眼。那些個農業部、教育部什麼的都是他自己鼓搗出來的玩意兒。作為大夏名義上的封國,他要報給朝廷的名單上自然都是些刺史、司政使、學督。等他慢工出細活地把這份名單弄完,已經是天興六年的白露了。
渤海郡王自然也是很誠懇地向皇帝進行了自我批評,反省工作中的不足。但是又強調了一下客觀條件的限製。這麼多官員的缺口,朝廷不管,全靠自力更生——偷渡也算——要一個個從村裏鄉間像挖蘿卜那樣挖出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官員都沒到位,這政府就是個空氣。政府是空氣,又有誰來收稅收糧呢?所以天興六年農曆七月才應該是渤海國財政年度的起點。當然,郡王殿下很有誠意地表示,為了不讓皇帝缺錢花,到天興七年正月,他會先把這半年的賬結一下,以後大家還是按照農曆的自然年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