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豹自夜羽在殺到匈奴別院時,於夫羅詢問夜羽原因之時,夜羽所說的“犯我大漢天威者”這句話的時候,便將夜羽歸納入那類以自身民族的優越感為至高無上的榮譽的人群之中,所以他心中自覺以夜羽的個性,自己這最後一句“異族入主中原”的情況,絕對無法為對方所容忍,是以在前麵將草原上的形勢介紹完畢之後,也替自己有所保留,預先留好了退路。
夜羽果真如劉豹所猜想的那樣,臉色倏變。劉豹心知自己所言已經對夜羽造成極大的心理衝擊,不由地心中暗喜。
夜羽確如劉豹所猜,一是被劉豹所描述的情況感覺到震驚,而另外一個方麵,則是對眼前的匈奴少年的智慧感覺到驚心。
雖說因為劉豹本來就是出身帝王家庭的緣故(匈奴單於本就等同中原的帝王一樣),所以才會比普通人的政治嗅覺敏感許多。但以他比夜羽還小一歲的年齡,按照中原人的說法就是年未及弱冠,卻能從錯綜複雜的局勢中,以曆史事故推斷出將來的局勢,如此智慧,如何不讓夜羽感覺到震驚。
劉豹終究是經驗不足,如果知道自己的一席話卻引起夜羽對他的警備心理,興許會感覺到異常沮喪。
“曆史上雖然對這劉豹評價甚少,但從眼前的情況來看,此人大不簡單啊!嘿!是否所謂古人都是早熟的,那李世民也是以少年從軍,從而一手建立起大唐朝!”夜羽心頭思緒萬千,不由地聯係到未來數百年的情況。“劉豹在曹操手下,終其一生都在行韜晦之術,從而專心培養其兒子劉淵,而最後匈奴族終於在劉淵的帶領之下,攻破西晉都城長安,擄掠了晉懷帝,從而開始了長達三百年的戰亂時間。”
如果不是夜羽熟知曆史,一定不知道首先入主中原的異族並不是什麼鮮卑族,而是劉豹的匈奴族。不過劉豹所言也並無遺漏,最後鮮卑人確實在匈奴人之後,其慕容部落,拓拔部落先後入主中原,而拓拔部落甚至還統一北方,建立起強大的王朝,與漢人政權相互對峙,曆史稱為“北魏”。
而那一段時,不僅有匈奴,鮮卑兩族在中原橫行,還有羌,氐,羯,柔然(又稱丁零)、夫餘、高麗、盧水胡等族,一共九個異族,在中原大地還有遼東一帶的土地上展開瘋狂的屠殺行動,結果不僅北方漢人所存無幾,就連九異族到最後也沒有幾族生存再來。
那段時間,中原的大地上空,四處漂浮著民族仇恨的氣息,九異族和漢族之間,九異族之間,無論是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之的關係,除了滅絕對方的意圖之外,全然沒有友好的意思,即使偶爾因為相互共同利益的利用,過後又隻會以殺戮對方為快。而中原的大地之上,又倒下了多少具各民族間戰士的屍身,又吸取了多少不同民族間戰士的鮮血。
那段時間,被漢史學家稱為“五胡亂華”。後世曆史學家往往隻提到這段時間所謂的民族融合這樣的所謂有利方麵的意義,而將當時的殺戮和紛掩而不提,即使有所提及也是一筆帶過。而網絡上極為流傳的“冉閔事件”,便是個中縮影。
想到未來情況,夜羽心中一由地湧起一股無法控製的殺機。
劉豹在夜羽殺機乍現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夜羽的異常之處,他隱隱覺察夜羽的殺機乃是因為自己的言語所導致的,但隨後卻駭然發現夜羽的殺機竟然是針對自己,頓時大吃一驚,急忙運起全身功力抵抗,這才發覺眼前的夜羽所表現出來的功力比那日在匈奴別院之時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不僅絲毫不弱於自己,甚至還隱隱高出自己一籌。他雖然心知夜羽已有殺死自己的力量,但心頭一片茫然,並不知道夜羽心頭為何會對自己起了殺意。
“卻不知所謂戎夷,其實都是黃帝苗裔,司馬遷作《史記·匈奴列傳》固然是自欺欺人,總好過全部掩蓋。”夜羽心頭驀然閃過一絲想法,隨即使勁地搖頭不已。“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夜羽嘴角閃過一絲苦笑。“孔丘雖然說的極對,華夷又有什麼區別呢?無論物種也好,人種也好,終有其長短,我又何必一味地鄙視他們?但是那段曆史實在讓人鬱悶非常,就好比一個強盜進入你家後還把你趕出去自己做了主人,嘿!但不知道能否補救?”
一念至此,夜羽心頭又逐漸火熱起來。
劉豹卻渾然不知道夜羽心頭想法,隻覺得夜羽心中殺機漸失,臉上也恢複了平淡神色,絲毫沒有察覺自己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