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羈旅觀花留屐痕
黃金海岸
漸漸地,紅色的光帶慢慢在延長在消融,閃亮的雲霞幻化成一張張美麗的仙女的笑靨,嗬,人麵桃花的擁簇著,霓裳羽衣,裙裾飄飄。她們是要去赴宴,還是要歸家呢?我正費猜疑,一眨眼,那幫紅衣仙子早變成了一片紅彤彤的瑪瑙,一串串一串串橫陳在茶案上,不,是蟠桃!不對!是珍珠!嗬嗬!是黃金!
波音737從武漢天河機場的跑道上滑翔後騰空而起,上升上升再上升,武漢三鎮已在數千米之下。冬日的黃昏如霧一般籠罩著,透過機艙的窗舷,看不見確切的大地。
一陣劇烈的顛簸,飛機衝出了雲層。
我的眼前豁然開朗,我感到自己象一隻雄鷹在大海的上空翱翔,周身的血脈都被天幕的灰藍染透了,這是怎樣一幅美侖美奐的仙景!天穹仿佛就在頭頂,雲海與天空渾然一體,凝成一個澄明無比的世界,天是灰白的,海是灰白的,是那種灰白得有些淡藍的色彩,沒有任何雜物。海上刮著冷嗖嗖的風,翻滾的波濤後浪推前浪,一浪逐一浪。在海的深處,有陰森的氣息裹挾著翻騰而來。沒有鳥兒,沒有樹木,沒有人煙,沒有魚兒,沒有任何活的動物,哪怕生物。這一海的銀波,這一天的星光,叫我想起愛倫·坡吟詠的那一幕,那情景如此真切地在眼前幻現:“憂鬱的海水不再波蕩,躺在天空下已經絕望。”宇宙洪荒,在翻騰的巨浪中仿佛湧動著亙古萬年的大音!四周都是冷冷淡淡的,那景象無聲無息,是悄然冷漠的,它給人以失落和恐懼,四顧茫茫,無依無靠。
然而就在這浩淼的寰宇中,在天邊鑲嵌了一道豔麗的霞光!在一望無垠的海天之邊,那一道金色的霞光紅的燦爛,紅的大膽,紅的張揚,雖然遙遠但耀眼卓卓。
這一道光亮在這死寂的海洋上塗上了生命的色彩,它浸潤著海的氣息,如銷熔的黃金,刺人眼簾,它緊貼著灰藍的海岸線,以它的赤紅照亮著這個陰冷的大海。
黃金海岸!
有多少詩人吟誦過你的美妙,有多少商賈借用過你的芳名,此刻我真正理解了它的深意。你看,那一溜姻紅與灰冷的海洋形成了多麼強烈的對比。燦爛的紅與冷漠的灰,溫暖的霞光與陰鬱的海洋,火與水,愛與恨,在這萬米之上的高空,它們交織著,對峙著。
霞光和暖安詳善良而慈祥,它固守著那道海岸,任憑海麵上的浪頭翻滾、咆哮,它似乎在寬容地欣賞頑皮的孩子的野性。海浪波濤一陣高、一陣低,搏鬥著,呐喊著,碰撞著,沸騰著,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黃金海岸!
所有的暖色都在這裏堆砌著,紫紅、桔紅、莤紅、粉紅、橙紅、大紅、荷紅、丹紅,一切的紅都在這裏變幻著,它們組成一道鋼鐵長城,不讓這巨浪衝毀堤岸。
漸漸地,紅色的光帶慢慢在延長在消融,閃亮的雲霞幻化成一張張美麗的仙女的笑靨,嗬,人麵桃花的擁簇著,霓裳羽衣,裙裾飄飄。她們是要去赴宴,還是要歸家呢?我正費猜疑,一眨眼,那幫紅衣仙子早變成了一片紅彤彤的瑪瑙,一串串一串串橫陳在茶案上,不,是蟠桃!不對!是珍珠!嗬嗬!是黃金!
我驚呆了,此景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一回見啊!
紅色平靜而溫婉地告別,一絲絲一絲絲地褪著,留也留不住,天幕上似乎罩著一塊碩大無比的幕布在慢慢拉合。每一絲紅都在退場,迅速而悄然。直至暮色四合,雲嵐霧靄洗淨了天空,餘霞散綺抹得天邊幾痕淡淡的桔紅最後也悄悄隱去,月兒如一盞青燈點在這浩瀚的玉宇。
我戀戀不舍地將目光移回到機艙。機艙裏空姐已在發放晚餐,我要了一份麵條,晚餐還配有麵包沙拉、水果和咖啡。
機艙外黑漆漆的,飛機象一隻鷹在勻速翱翔。
一陣劇烈的顫抖,飛機衝過雲層開始降落,隻一個小時零四十分,北京就到了,俯瞰大地,眼見得萬家燈火,斑斕的世界火樹銀花,飛機穩穩地落在了遼闊的首都機場。
我們又到了凡間!
黃金海岸如傳奇瞬間隻留下飄渺的記憶,這個平安夜,首都機場的上空,仍是那一輪彎月幾顆寒星,靜靜地懸掛於天幕上。
2006年12月24日
二、柏林禪寺
高大的院牆隔離了塵世的喧囂,中天的月輪懸在澄明的天幕。幽深的庭院千年的古柏千年的蟲鳴千年的鳥兒的呢喃,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求,榮辱悲苦已到九霄雲外,錢財官權已是身外之物。此時此刻隻有月兒照你,隻有鳥兒伴你,隻有清茶慰你,你就到了禪的境界了,原來茶之所以被稱為茶道其意義是如此深遠!
回武漢搭乘的火車是從北京至衡陽的過路車,停靠在石家莊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四十分。
現在是早上八點正,在北方冬日這座寒冷的省城呆一大半天總是枯燥無聊的,向當地人打聽石家莊的旅遊景點,都說不出子醜寅卯來,倒是一位的士司機說不如去看看趙縣的柏林禪寺,那可是一座千年古寺,是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光顧過的地方。
一個建城隻有百年的省會,卻擁有一座具有千年曆史的佛教寺院,讓我的心裏有些失落又有些驚奇,我在這座現代化的北方城市裏,帶著一種朦朧的隱隱的遺憾滑腳到了趙州。
一路上煙塵霧住了太陽,灰朦朦的塵埃使能見度不過百米,司機說這是太行山炸山石引發的煙塵,嚴重時空氣中能見到細小的灰粒子,一個月難得一見藍天白雲紅太陽的景象。
空氣是汙染的,氣候是幹燥的,沿途看不到一條河流,見不到一片林子,望不到一隻鳥兒,好長好遠的一條路都是如此。我加倍地懷念起我的南方來,我的南方有長江,有雄偉的荊江大堤,大堤旁有成片的樹林,林間有呢喃的小鳥,空氣是濕潤的,天空是蔚藍的,太陽是火紅的,千米之外的景物是清晰無比的。
我要去造訪的古寺也會掩沒於風塵之中麼?
用了一個小時就到了趙州,趙州的天有了些藍,太陽也有了些紅意,也見到了樹木,想望中的柏林古寺漸漸在展露禪意。山門卻沒有開,要等到十點,這是柏林禪寺的寺規。
站在寺前的廣場上,看黃牆碧瓦襯著土紅山門,蔥鬱的鬆柏從古寺中探出頭來,一份清靜與高深隔了紅塵。
一位身著咖啡色棉祆的長發女子上前來主動要求擔任向導,聽她一口的北方普通話,看她精靈老練的模樣,當下應允。導遊王姓,收費十五元。
山門按時打開,進門卻是有講究的,柏林禪寺有三個門,一為生門,一為死門,一為空門,王導說,所有的朝拜者都由生門先跨左腳進去,腳不得踏住門檻;左邊的死門是常年關閉的,隻有和尚出殯時才開;中間的空門則是國家元首、尊貴的客人蒞臨或者做重大的佛事時才打開。進入寺內,在生門與空門中間迎麵的一壁牆上,掛著一幅佛祖源流圖,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所有的圓寂升天的佛祖都位居其中,隻有一位佛祖背向觀眾。王導告訴我,因為那位佛祖還活著,所以他的顏麵不對世人。他就是本院的住持,中國佛教學會的副會長淨慧大師。這幅佛祖源流圖用筆精細,佛祖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畫從顏色上看似乎很有些年代了,看落款方知道這幅畫才作於2001年,為遼河居士三寶弟子所畫。
柏林禪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至今已有1800年曆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柏林禪寺是為紀念趙州禪師從諗高僧而建,從諗高僧留下的“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等著名公案、語錄,這一直是禪門學人最經典、最有效的修行指南。公元897年這位高僧以120歲高齡在此坐化圓寂,柏林禪寺也就成了禪宗重要庭祖之一。
按照王導的指引,對諸佛一一拜謁。
在供奉著從諗高僧舍利和衣缽的古塔前,在昌茂蔥蘢的柏樹林裏,在用一株百年老樹雕塑的觀音像前,在越過了千年滄桑仍站立在古寺中的枯柏下,在巍峨高聳氣勢雄渾的萬佛塔前,我的心漸漸地歸於安寧。
柏林禪寺的空氣是清新的,柏林禪寺的樹木是青蔥的,柏林禪寺的氣候是濕潤的,連蒼白的冬陽在柏林禪寺似乎也紅了起來。
我到過武漢的歸元寺,我到過荊州的章華寺,我到過當陽的玉泉寺,我到過三峽的白帝寺,我還到過蘇州的寒山寺,寺廟裏有一點是共通的,那裏有一種心靈澄明的感悟,一種茅塞頓開的安然,一種靜心寡欲的理念,一種紅塵看破的超脫。而柏林禪寺給予我的卻不止於此,柏林禪寺有一種高遠,有一種大度,有一種高貴,有一種森然。於大白中有一份神秘,於簡約中有一份複雜,於世俗中有一份冷傲,於靜寂中有一份熱烈。
柏林禪寺是不收門票的,所有的朝拜者都免費進入。
柏林禪寺的香紙蠟燭由門店低價出售,在山門前沒有兜售香蠟的小販。
柏林禪寺少見功德箱,拜佛的朝聖者隻需要敬香獻佛。
柏林禪寺的鬆柏是令人稱奇的,青鬆綠得昌鬱蔥蘢,一樹樹一叢叢獨立挺撥,給柏林禪寺增了威儀;柏林禪寺的古柏則枯得老邁蒼涼,一株株一棵棵站成一個個世紀,生生讓這柏林禪寺有了滄海桑田的守望。
柏林禪寺的佛樓是無與倫比的。不僅在燕趙大地,即使是在中國,在世界上像柏林禪寺的萬佛樓都是首屈一指的。萬佛樓莊嚴巍峨地聳立著,導遊說一般的寺廟都是靠山而建,因柏林禪寺在冀中平原,所以建一個巍峨的萬佛樓做靠山。這座萬佛樓,建築麵積達2000平方米,共分三層,一層是禪修中心,可容納千人坐禪,二層是大雄寶殿,三層是萬佛樓。萬佛樓共有五個殿堂,每堂供3米之高的佛像一尊和30公分的小佛2000尊,共供奉佛像10005尊,氣勢宏偉,為世界第一大佛樓,令人歎為觀止。
柏林禪寺的進餐是一種莊重的儀式。一排排的長桌長椅,男女分開而坐,置身其中,周圍肅靜的氛圍讓人感動。當法師們排隊從食堂正門進入時,全體起立,表示敬意。法師坐下後,大家才坐下,然後眾人一起念經,念完經,集中思想作“五觀”。主要內容為齋飯來之不易,我今天認真修行了沒有?吃飯時不能貪圖口福,隻是維持生命以便完成修行。“五觀”後才能開始吃飯。每人麵前擺著兩個大空碗和一雙筷子。菜的樣式很豐富,主食的品種也非常全。所以菜飯湯都是可隨意添加的,吃多少都可以,但添加時不用語言隻用手勢,飯菜是絕對不可以浪費的。用餐時不可以交頭接耳,更不可翹二郎腿,必須平端飯碗,動作輕緩。這不同時紅塵的用餐,猜拳行令,酒肉狼籍。出家人對待食物也懷有一顆悲憫之心。大師說,食物來自許多人的勞動,米從稻穀撒在田中,栽秧、打蟲、收割、脫粒、去糠,經曆了多少磨難,又得忍受搓洗、蒸煮,才被送入飯桌。餐前儀式激發人們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寺院的吃飯就像是一種修行,是敬拜佛祖的一種禮儀。
柏林禪寺的用茶更是世間一份難得的享受。“為人忙為己忙忙裏偷閑吃杯茶去,謀食苦謀衣苦苦中取樂拿壺酒來。”我終於在趙州找到了“吃茶去”的淵流,在古柏與青鬆的環抱中,我想象著山門緊閉後的夜闌,於月色朦朧的庭院裏手捧新沏的飄著嫋嫋茶香的茶碗的情景。柏林禪寺是辟了一道茶與禪的高牆的,道盡了茶之所有來曆與源流。在茶樹上剛剛長出新芽就被十指采摘,經曆萎凋、殺青、揉搓、烘焙重重折磨,又在沸水中衝泡沉浮才被奉上桌麵的茶,隻有在這方幽深的庭院才被理解,才被尊重。
高大的院牆隔離了塵世的喧囂,中天的月輪懸在澄明的天幕。幽深的庭院千年的古柏千年的蟲鳴千年的鳥兒的呢喃,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求,榮辱悲苦已到九霄雲外,錢財官權已是身外之物。此時此刻隻有月兒照你,隻有鳥兒伴你,隻有清茶慰你。你就到了禪的境界了,原來茶之所以被稱為茶道其意義是如此深遠!
此刻我一下子悟了過來,為什麼在我的家鄉那個煮茶的和尚被尊為茶神?為什麼一本《茶經》能讓陸羽走出國界?為什麼一杯沏開的水就稱了茶藝而留芳千古?卻原來這品茶的境界可以如此高渺如此和諧如此智慧如此美妙,茶味與禪味水乳交融情理相通。茶道的內涵就在於此啊!
站在柏林禪寺的淨土上,我靜靜佇立,我曾以為紅塵滾滾,禪風的火種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已經微弱,然而越過柏林禪寺千年漫長的曆史與滄桑,我又傾聽到了生命純淨的呼吸。
柏林禪寺的天是藍的,空氣是淨的,氣候是溫潤的,楠竹在這裏安了家,重要的是在趙州的寺院這位掌門方丈明海大師竟是楚人。我無緣一見這位清華學人,但我祝願這位湖北老鄉,祝福柏林禪寺在明海大師的主持下香火旺盛,禪風永存。
2006年12月30日
三、南閘聽濤
靠在欄幹上,如站在一艘巨大的海輪上一般,感覺到那閘那水那兩岸的楊柳都在緩緩移動。翻飛成浪花的水前赴後繼,拚博一番後昂然向下遊平靜流去,不遠處的水麵竟靜如湖水,在微微的山風裏波光粼粼。一馬平川的河麵,流波潺緩,天光水色,渾為一體。有木樁站立於河流,那是界碑。看得見依著木樁掛著的魚網,浪流魚潛,船移荷搖,好一幅漁家樂的美景。
隨荊州日報精品欄目《荊州地理》編輯組前往荊江分洪工程泄洪閘——南閘采訪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駛過雄偉的長江大橋,轎車帶著我們一路穿孟溪大垸,過三袁故裏,僅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南閘管理所。
這是一座優美雅致的江南庭院,院內佳木蔥蘢,綠草如茵。修剪得異常齊整的小貞女葉可以看出主人的精細與辛勤。所長李建波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南閘。
荊江自北岸穴口盡塞,江之分流專注於南,其分流河道,自上而下有鬆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調弦河,俗稱荊南四河。南閘,就位於虎渡河入口——太平口南下約95公裏的地方。這座修建於1952年的荊江分洪節製閘,是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所管理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當年,新中國建國後不久,為改變荊江人民常年遭受洪水襲擊,並減緩洪水對荊江大堤的威脅,中央決定興建荊江分洪工程,30萬建設大軍僅僅用72天就創造了人定勝天的神話。南閘的作用是在荊江分洪後控製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過每秒3800立方米,它與南線大堤共同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護洞庭湖區的防洪安全。在湘鄂兩省交界的公安縣黃山東麓腳下,它與橫臥在公安縣埠河旁的北閘遙相呼應,於1954年同時運用,成為對付長江水患的兩條巨龍。
在南閘的會議室,我們聽到了震耳的濤聲。李建波所長告訴我們,前幾天下了幾場大雨,上遊的水通過閘門的時候與下遊的水形成了一個落差。
循著濤聲我們來到閘旁的觀景台,雕欄環護,臨河傍渚,近距離地俯視大閘泄洪場景,不由得讓我一陣暈眩。奔騰的河水從32個閘孔一瀉而出,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水在底板的回撞中形成一道不斷翻飛滾動的浪花,好比一條白莾氣勢驚人,震耳的濤聲如雷霆萬鈞。對麵的青山成了參照物,蔚藍的晴空下,峰巒如黛。靠在欄幹上,如站在一艘巨大的海輪上一般,感覺到那閘那水那兩岸的楊柳都在緩緩移動。翻飛成浪花的水前赴後繼,拚博一番後昂然向下遊平靜流去,不遠處的水麵竟靜如湖水,在微微的山風裏波光粼粼。一馬平川的河麵,流波潺緩,天光水色,渾為一體。
有木樁站立於河流,那是界碑。看得見依著木樁掛著的魚網,浪流魚潛,船移荷搖,好一幅漁家樂的美景。這動與靜的組合,這力與聲的撞擊,宛如貝多芬的《命運》與舒伯特的《小夜曲》的交相輝映,讓你震撼讓你沉醉!我沒有想到,在黃山頭也有一個荊江分洪紀念亭,縷縷纖雲,林梢纏繞;野芳幽發,香漫碧野。循著九級一大坎的台階向山頂爬去,感覺這建築與景致似曾相識,南閘辦公室主任鄒宋平告訴我們,紀念公園正是照南京中山先生紀念館的台階而建。在紀念亭聽濤聲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仿佛當年那熱火朝天千軍萬馬的場麵就在眼前。
登上黃山頭山頂聽濤,那感覺更是奇特,濤聲在山崖應出的回聲傳得很遠很遠,我想,在荊州的所有河流中,虎渡河的濤聲一定是最悠遠最洪亮的,因為它傳得湘鄂兩省都能聽見。
濤聲,在睦鄰小鎮上,真是無處不在,無處不聞啊。虎渡河,養育著兩岸的人民;南閘,在開與啟的過程中,守護的是湘鄂兩省百姓的安居樂業,而濤聲在激越與舒緩的交替中,歌詠的是太平盛世的安寧啊!
2007年7月25日
四、通靈之山
通山的山不高,青鬱鬱地連環著。近處的山是蒼綠的,遠處的翠微卻是淡成了一嫋青煙,山裏的人家,忽焉似有,再顧若無。有紅衣的女子在山間一閃,彎彎的山路就將她丟在了身後。前去的地方有我兒時的同窗,想在山裏悠長的日月可記否相別後重九的雛菊已經四開,而中秋的荷月已經圓過四回了。
吸一口帶著甜味的空氣,閉上眼睛再睜開,眼前是仙境。省廳的會安排在通山,通山的山路也是十八彎哩。小周說,真願意就這樣永遠地把車開下去,因為這山這雲這霧這滿山的翠竹這惹人心醉的蔥蘢。
通山的山不高,青鬱鬱地連環著。近處的山是蒼綠的,遠處的翠微卻是淡成了一嫋青煙,山裏的人家,忽焉似有,再顧若無。有紅衣的女子在山間一閃,彎彎的山路就將她丟在了身後。前去的地方有我兒時的同窗,想在山裏悠長的日月可記否相別後重九的雛菊已經四開,而中秋的荷月已經圓過四回了。他所涉獵的這一個舞台,被這通靈的青山環抱,童年的智慧和少年的謀略一定有了可用之所了。
路邊有山居的屋子牆頭上打著廣告,黃牆是土泥巴刷的,白牆則是套了石灰白,一律的紅字,上寫著土巴爺酒,沒喝這土巴爺酒,就見那纏著藍布頭巾,身穿對襟白衫,手拿長長的煙杆威風凜凜的土巴爺走來了。
我坐在車裏看山。
山對著山,是雨過天晴的日子,所以太陽的光芒閃著透明的藍光,氤氳的空氣中有細小的水珠浮遊著。有山居的人家在路邊鋤禾,一群紅冠綠尾的雞在草間覓食,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山裏的朝朝暮暮就在這靜謐中滑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乾德二年,通山置縣,那時候這裏是否也有這鋤禾的後生,是否也有這紅冠綠尾覓食的篷頭雞群?山不回答我,如一個禪機深藏的高僧。
通山,一個小小的縣城,卻是聞名遐邇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自成墓,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農民起義領袖的寢陵,在九宮山西麓牛跡嶺小月山上,墓園荒草萋萋,周圍鬱鬱蒼鬆如幕。整個陵園顯得安靜、神秘、幽深。圓圓的墓塚分外肅穆,一代農民領袖,打入京城,製好錢幣,卻落難草莽,命喪青嶺,留跡通山,令人嗟歎。
更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九宮山就座落在通山境內,上九宮山,氣溫漸漸降下來,而景色愈來愈美。“廬山天下秀,鍾靈數九宮”,九宮山與那廬山好有一比哩。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相對於華山與娥眉,九宮山算不得大山高山,但就是這樣一座山,卻有道觀和宮殿九座,是以“九宮”之數。這裏還有寺院,可謂“一山藏二教”,千百年來,佛教和道教在這裏和睦相處,各顯千秋。在宋代就以道教聞名,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哩;近代更以全國最大的高山寺院阿彌陀佛祖的道場無量壽禪寺而聲名遠播。九宮山的山體多由花崗石構成。斷崖高聳,蜂嵐疊嶂,森林茂密,溪流瀑布密布,峽穀幽深,有“雄、險、奇、幽、秀”之特色。有天然溶洞27個,溪穀170多條。漫步在九宮山腰,但見四周鬱鬱蔥蔥的群山環抱中,竟然出現了一個風光秀麗雅致的“雲中湖”,湖水倒映著青山與樓台,波瀾不驚,讓人陶醉。這樣優美的環境和宜人的景色吸引了前來觀光的人們,好多行業都將這裏當成了歇夏避署的療養勝地,各種度假別墅造型別致,讓“九天仙山”不是廬山,勝似廬山。我們在山上看到了省水利廳的療養院,感到特別親切,大門緊鎖著,已過避署的季節,九月的天氣山下穿著裙子,但是在湖邊,我披著風衣卻通體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