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本書所寫的是一個教育家的故事。
教育家的故事平淡無奇,很難有大起大落曲回跌宕的悲壯,因此教育家的故事常常被文學作者和文學讀者忽略了。
有人形象地說,一個成熟的教育家的工作就像鴨子浮水,頭腦清晰有“定見”,眼觀全局有“定功”;湖麵上波瀾不驚綠波蕩漾,而全部身心卻浸沉在由教職員工和青年學生構成的綠色深湖內,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抓教學,才能創造出生動的景觀。
本書的主人公是 20 世紀的同齡人,有過漫長而複雜的人生經曆。這個人辦了一輩子教育,辦到哪裏,都會在哪裏創造出驚人的業績,但是他的黃金歲月卻是在多風多雨的那個年代度過的,所以他的輝煌創造也就難免帶有風雨的苦澀和陰晦。
當曆史老人的腳步蹣跚地邁進 21 世紀的時候,這個世紀老人的生命和他所創造的業績也已淡出曆史,但是,人們在某個紀念日或某次聚談中仍然在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他,仍然在曆史的冊頁中翻動著有關他的點點滴滴。回首往事並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用曆史的經驗觀照現在,觀照未來。曆史的血脈有些是相通的。今天,在樓群林立的高等院校,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兩個百年的強國夢而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勵精圖治,正在為回答“錢學森之問”的尷尬而銳意進取和科技創新。在這個偉大轉折的節點上,上了點年紀的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不禁要回想起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那次轉折,不禁要回想起那個有過輝煌建樹的教育家,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今天的政治氣候和人文環境最需要他這樣的教育家來辦大學;而他的“定見”和“定功”也隻有在今天這個時代氛圍裏,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然而遺憾的是他卻在那個不幸的歲月裏離開人世了。
人生都有句號。
曆史卻永遠不會畫句號。
當一段不幸的曆史為他畫上了不幸的句號,時光又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即將迎來他一百一十周年誕辰的時候,從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到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大學,從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到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兩校畢業生,對他的人格力量、道德風範、學識水平、領導才能,等等,不隻是懷念和崇敬,更多的是渴望和呼喚!
所以我們決定寫他。
他就是曾在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各任過七年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的江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