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
[豺的拉丁文名稱]
Cuon Jauanicus
[豺的動物學分類]
豺,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豺屬。豺又叫豺狗,由於它的毛是紅色,故又稱紅狼。豺在動物分類上雖然與狼、家狗同屬犬科,但另成一屬,原因有三方麵:一是豺比犬屬動物少兩枚牙齒,隻有40枚牙齒;二是比犬屬動物多4~6個乳頭,共有乳頭14~16個;三是足踵、足墊之間生有長毛,而犬屬動物沒有長毛。
豺分好幾個亞種,最名貴的要算銀背豺了,僅產於西伯利亞。銀背豺體毛較之其他豺柔軟細膩得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在棕紅的背毛間鑲嵌著一條純白的毛帶,從頸椎一直延伸到尾根,就像披著一條華麗的銀帶。
[豺的地理分布]
豺的分布比較廣泛,我國西南、華南、東北等地都有豺的出沒,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蒙古、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也有豺活動的蹤影。
[豺在自然界的位置]
豺是典型的中型食肉獸。豺身體較狼小,若就個體力量來排序,理應排在大自然這根食物鏈的中端。但豺性凶猛,喜群居,一群豺少則十幾隻,多則上百隻,別看它們個子不大,但集合起來的豺群比狼更凶猛,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不僅能傷害水牛,還時常向熊、豹、虎等發起攻擊。而狼一般是不敢主動與這些龐然大物為敵的。老虎雖有“森林之王”的美譽,但要是遇到豺群,也會知趣地悄悄避讓開。從這一點說,豺群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
豺既捕活物,也嗜食腐屍,對食物不挑剔,遇到什麼吃什麼,屬於飼料粗放型動物。它與禿鷲、烏鴉並列為森林三大 “殯葬工”。
[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大家公認的是,豺從不傷害人類。至今世界上沒有豺吃人的記錄。盡管如此,人們對豺卻從無好感。豺狼虎豹、豺狼橫行、豺狼當道,豺在惡獸中排行首位,似乎是惡貫滿盈的代名詞。
早在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封就在《動物素描》這本書裏形容豺是“集中了狗的無恥和狼的卑劣,兼具二者的天性,仿佛隻是二者所有惡劣素質的醜惡組合”,並把豺比喻為“四足動物中的烏鴉”。
[豺的行為特征]
豺尾巴比狼尾巴大,但沒有狐尾蓬鬆;耳朵較小,四肢也較短,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通常棕紅,尾末端黑色,腹部和喉白色,有時略雜有紅色。
豺一般棲息在山地森林地區,它不會築巢,常居住在岩隙或天然洞穴中,或隱藏在灌木叢中。多半在早晨和黃昏活動,襲擊小型及中型獸類。
豺有一個在所有犬科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的狩獵技巧,那就是掏獵物的腸子。當遇到水牛這樣的大型草食動物,豺無法對其實施致命撕咬時,豺就會采取從背後偷襲的戰術。
一般先由幾隻擔當佯攻的豺從正麵撲咬水牛脖頸,先把水牛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豺群中體格最強壯、身手最敏捷的豺王則繞到水牛背後,突然撲到水牛屁股上,身體像螞蟥一樣牢牢叮在牛身上。豺嘴叼起牛尾巴,騰出一隻前爪,使勁捅進牛的肛門,直搗牛的肚子,鉤狀豺指揪住牛腸子,就像拉線團一樣將牛腸子拉出來。另有兩隻豺立刻趕過來幫忙,叼住牛腸子拚命拉扯,水牛越掙紮,那腸子被拉出得越快。豺不僅活掏牛腸,還活吃牛腸,再健壯的牯子牛,一旦遭豺掏腸,很快便成了一堆任豺宰割的牛肉了。這辦法雖然有效,但很下流也很齷齪,這大概也是豺名聲不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豺的趣聞逸事]
動物園裏的動物都有戶籍,都有固定的口糧。豺是肉食動物,在動物園裏每隻豺每天供應一公斤半生肉。但每隻豺一星期所供應的生肉總數卻不是1.5×7=10.5公斤,而隻有9公斤。那是因為一個星期裏有一天要停止給豺喂食,換句話說,豺每七天就要餓一天肚子。之所以這樣,並非為了節省經費,也不是有意要為難或虐待豺,而是為了適應豺在野外的進食節奏。
生活在山林裏的野豺,雖然生性比狼更凶猛,成群時敢攻擊黑熊、金錢豹之類的大型猛獸,但並不是天天都能獲得獵物的,挨餓是常事。據動物學家野外考察的數據顯示,豺平均六七天裏有一天幾乎一無所獲。凡飼養豺的動物園,都遵循一星期停食一天的喂養方式。
南方沿海有座新興城市,新建了一座動物園,養了一窩豺,飼養員缺乏經驗,每天都給豺喂食,結果豺懶洋洋整天無精打采,還鬧起病來,短短兩個月時間竟病死了三隻豺。請專家來會診,專家沒有開藥方,隻是建議每星期停食一天,結果沒多長時間,病豺就恢複了健康,豺們精神煥發,整個豺群生機盎然。對豺來說,適度的饑餓感,已成為它們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機製。
[我與豺的親密接觸]
我在西雙版納野生動物救助站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次,當地一位村民上山采藥,撿到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豺,便將它抱到救助站來。領導讓我負責喂養這隻幼豺。我用奶瓶喂它喝牛奶,喂了三個月牛奶後,就改喂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