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朋還代表齊國主持了晉國與戎狄之間的談判,以抵禦威脅中原的外來侵迫。周平王因為戎人的禍難緣故,攻打王子帶。這年秋天,王子帶逃奔齊國。冬天,齊桓公派管仲讓戎人與周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與晉國講和。隰朋又會合諸侯築城於緣陵,把備受荊楚淮夷侵迫的杞國遷至那裏安置。
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視,詢問萬一其病不治,誰是接受相職的最佳人選。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為人,眼光遠大而能虛心下問。其誌也,愧不若黃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勝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沒有不服之人。對於國政該不管的不管,對於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舉重而若輕。這隻有隰朋能夠做到。且隰朋的為人,在家不忘公務,在公門不忘家事;對待國君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齊國的貨幣救濟過路的難民,受惠者卻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認為能根據變化的形勢與百姓共榮辱,然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是隰朋啊。”
但是管仲又接著感歎說:“天之生隰朋,成為我管夷吾的舌頭。我現在身體已經死亡,舌頭又怎麼能生成下去呢?”預言了隰朋也將不久於人世,跟隨自己死亡,不能久理齊國朝政,所以哀歎不已。
果然,在管仲去世十個月後,隰朋也相繼去世了。齊桓公大為悲傷!
寧戚,春秋衛惠公時人,姬姓,寧氏,名戚,是現代寧姓始祖,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誌。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二十八年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寧戚出生於衛國鄉下的貧困家庭,後來齊國齊桓公的大臣,與管仲、隰朋、賓胥無、鮑叔五人皆為齊桓公功臣,在齊桓公稱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寧戚出身微賤,早年懷才不遇,曾為人挽車喂牛。直到有一天得遇慧眼識英才、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齊桓公和管仲,才被齊桓公舉薦授官,拜為大夫,後又官授大司田,分管齊國農業,成為齊桓公的股肱之臣,與管仲、鮑叔牙等一起輔佐齊桓公建立了“九和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曆,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莊鎮境內。
寧戚,當官仁途屢遭磨難,能由一個放牛青年走向參與國政的高位,得益於自作的《寧戚飯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