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習否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等一切內在的東西,而以父母的外在標準來看待自己;

第二,否認自己的價值,深深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弱小的、無能的小東西,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

這兩個經驗結合在一起,會令我們對“好我”特別執著,對“壞我”充滿恐懼。譬如,張德芬自己的“好我”就是卓越。在她的前40年人生中,她一直在處處爭第一,這既是因為“好我”會帶來獎賞—最初勢必是父母的獎賞,也是因為對“壞我”充滿恐懼—“如果不卓越,就沒人(最初也是父母)愛你,你就會死去”。

這是一對矛盾,“壞我”總是“好我”的對立,一個人意識上對“好我”很執著,也意味著,他潛意識上對“壞我”同樣很執著。很多特別渴望考第一的學生,一旦真考了第一,就會感覺到恐懼,萬一下次成績下降怎麼辦?有些學生是因為好奇而愛上學習,他們也會考第一,但這是好奇心得到滿足的一個副產品,而不是主產品,所以他們不會伴隨著產生對失敗的恐懼。

我前麵提到,“小我”是幻覺,這一點,隻要多看一下人們所執著的東西就會明白了。

有的人顯得特別依賴。對他們而言,依賴的“我”就是“好我”,而“獨立”的“我”就是“壞我”。他們對依賴這麼執著,對獨立這麼恐懼,是因為父母喜歡他們依賴。當他們表現得弱小無助的時候,會獲得父母的關注與照料,但如果表現出獨立的傾向,就會被忽視、批評、否定甚至虐待。

有的人顯得特別獨立。對他們而言,獨立的“我”就是“好我”,而“依賴”的“我”就是“壞我”。他們對獨立如此執著,對依賴如此恐懼,是因為他們和依賴者有截然相反的家庭。在他們家中,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被迫獨立,有的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挫折教育了,而當他們表現出依賴時,很容易遭到忽視和打罵。

於是,當這樣兩類人出現在同一類情景中時,就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依賴者拚命依賴,而獨立者拚命獨立。而且,一旦危機出現,依賴者會表現得更依賴,獨立者會表現得更獨立。

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克林頓為什麼是希拉裏的絕配

追求“好我”並壓抑“壞我”,這是每個人的“小我”的核心邏輯。可惜,我們居然都是從與父母或最初的養育者的單一關係中發展出如此宏大的邏輯。這嚴重阻礙了我們活在當下,令我們總是依照在遙遠的過去所形成的邏輯來判斷當下的事情,從而不能如實地看待當下的處境,並根據當下的需要作出恰如其分的選擇。

這並非僅僅是童年的特點,我們絕大多數人總是活在過去,因為我們會很容易渴望“重複快樂”和“逃避痛苦”。這種渴望乍一看沒問題,但關鍵在於我們渴望的是“重複過去的快樂”和“逃避過去的痛苦”,而不明白任何事情一旦發生就已成過去,它絕對不可再複製。這便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寓意所在。

有趣的是,執著於“好我”而懼怕“壞我”的結果是,“好我”與“壞我”總是不斷同時重現於自己的人生中。

這種重現首先出現在自己身上。一個看上去極端自信的人勢必是自卑的,我們常用“又自信又敏感”來形容這類人。所謂敏感就是對別人批評他、不接受他很懼怕,這就是自卑的體現。

這種二元對立的現象無處不在。不管在什麼地方,當我們追求這一方向的事情時,相反方向的力量勢必會產生。

這很容易理解,正如一個天平,當我們在這邊加砝碼時,那邊也得加,否則天平就會失去平衡。

因而,當你追求卓越的程度是10分時,你懼怕失敗的程度也會是10分。

同樣,當你追求善良的程度是10分時,你憎恨邪惡的程度也會是10分。於是,一個絕對的理想主義者一旦獲得權力,他一定會是一個暴徒,因為他會嚴重排斥不符合他的理想的一切人,並最終對這些人動起殺機。

一個絕對的理想主義者的內心是分裂的,而他的分裂幾乎總是先產生於他的家中。父母的奇特教養方式令他發展出對“好我”的極度執著,並對“壞我”的極度恐懼。他們的“好我”會披上理想主義的外衣,但其核心常常是“強大”。他們看似是不能容忍理想主義被破壞,其實是不能容忍弱小。

目前流行的“吸引力法則”稱,世界的奧秘是同類相吸,即有同樣心念的人很容易引起共振。

但是,依我的觀察,二元對立導致的異性相吸更為普遍。

克林頓對希拉裏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他們的自傳均顯示,迥然不同的性格是他們吸引彼此的秘密所在。如果說,希拉裏的理智和自製力可以打到滿分10分,那麼克林頓的感性和製造麻煩的能量也可以打到差不多滿分。

這個著名的愛情故事中的心理奧秘是,克林頓的心中有“希拉裏”,而希拉裏的心中也有“克林頓”。

具體而言就是,克林頓的“好我”是“不羈”,而“壞我”則是“自製”;希拉裏的“好我”是“自製”,而“壞我”則是“不羈”。克林頓不敢“自製”,而希拉裏則不敢“不羈”,他們在極力發展自己的“好我”時,也是在極力排斥自己的“壞我”,生怕那樣一來就沒有人愛自己,就會死去。

但這樣一來,他們的內心就嚴重失衡了,而追求內心的和諧該是一個根本性的動力吧。所以,自製的希拉裏和不羈的克林頓早就在彼此渴望了,他們是彼此的命定情人。

她太節儉,所以丈夫會大手大腳

一對夫妻,妻子很節儉,而丈夫則大手大腳。妻子對丈夫這一點很不滿,希望他能變得和她一樣節約。

但是,我和她聊天中發現,她最初之所以對他有感覺,正是因為他的豪放和熱情。

並且,仔細回顧他們的愛情史,便會總結出一個大致的規律:丈夫的大手大腳程度,和她節儉的程度是相匹配的;她越節儉,丈夫越會大手大腳。

在我看來,這是他們潛意識的平衡的需要。她意識上越追求節儉,潛意識中追求奢侈的動力就越強,但她視奢侈為絕對敵人而徹底排斥。結果,丈夫就幫她實現了潛意識的願望。

這種動力並不僅限於夫妻之間,也常出現在親子之間。我們常看到,父親一輩的人勤儉持家,視奢侈為絕對敵人,而兒子一輩卻成了敗家子,很快將家產給敗盡。如果仔細探求其中的動力,也可以說兒子輩是幫父輩實現了他們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奢侈的願望。

讀曆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可以發現明朝曆代皇帝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節儉的皇帝父親有了一個奢靡的皇帝兒子,一個超愛勞動的皇帝父親生了一個超愛玩鬧的皇帝兒子……

自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互動的。如果節儉是有現實基礎的,而不是出自對“壞我”的排斥,那麼,就不必有一個奢侈的配偶或孩子來作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