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尊重你的選擇,走出自戀幻覺
我們常說,“我做這一切是為了你”,這句話的另一麵是“你得為我的人生負責”。
一天下午,我在自家廚房裏洗碗,和往常一樣,我洗得有些馬虎,一個碟子洗了三遍才算幹淨。
拿著一個碗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隱隱有些不開心。我想,這該是我馬虎的原因吧。我試著覺察下,這個不開心是什麼。
洗碗的動作慢了下來,而在水流衝過手的某一瞬間,我發現,我心中在暗自抱怨:憑什麼是我?
這種抱怨源自兒時,因媽媽體弱多病,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媽媽從未主動要我做什麼,都是我自己主動去做。但是,這種主動隻是事情的一方麵,另一方麵,我這樣做也是想換取媽媽或家人的讚賞,同時隱隱還有些埋怨,而這埋怨我從來沒有在家中表達過,但它一直存在。
因為渴望換取讚賞,也因為不情願,我並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做家務的事情中去,所以,盡管我在原來的家中和現在的家中都會主動去做家務,但都是比較馬虎且效率比較低的。
也可以說,我在做家務時,是處於一種幻覺中。看起來,是我一個人在洗碗,但其實,我是在為一個幻覺中的媽媽和其他親人洗碗,也對著這個幻覺中的媽媽和其他親人埋怨。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的不情願消失了,我全然投入到洗碗的事情中。而在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一片空明。我發現,原來隻是清水流過手的皮膚的感覺都可以那麼美,甚至手指輕抹過飯渣時的感覺都帶著一種安寧和喜悅,而以前當手輕抹飯渣時總是有些抵觸。
這一刻過去後,我想,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感覺吧。頭腦中的幻覺一旦放下,我就可以和當下的事物建立一個單純的關係,並能全然投入到這個關係中,這時就能體會到當下任一關係中的喜悅和安寧。
自戀幻覺的ABC
這個小小的體驗也讓我對投射性認同有了更深的體悟。投射性認同,即我將我的東西投射給你,你認同了我的投射,並表現出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所渴望的行為。如果精確地表達其邏輯,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公式: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則,你就會得到C。
最近,我寫的一係列文章都是關於自戀的,而自戀的核心就是—我渴望將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現實世界。具體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圍人能夠按照我的想象來行動。
不過,我們通常不會也不能單純地命令別人做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別人並不情願按照我們希望的來做事。於是,我們就開始玩投射性認同的遊戲,我先付出A—這是我認為很好的東西,而你就得表現出B—這是自戀的我們所渴望的核心。這還不夠,如果你沒有表現出B,我就會向你發出威脅,迫使你表現出B來。
我洗碗的小故事就藏著這個遊戲。我做了自認為很好的事—主動為媽媽洗碗,而我要換取的是媽媽和親人對我的愛與關注。如果沒得到我所渴望的愛與關注,我就會表達出怨氣—我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你們不給我想要的東西。
光這樣也就罷了,因為在我的家庭中,我一直都得到了足夠的愛與關注。關鍵是,我這樣做藏著一個更深的邏輯:我懂得媽媽的需要,媽媽也該懂得我的需要。但這種“我懂得”,可能是一個幻覺,而渴望媽媽懂得我的需要,就不折不扣是一個幻覺。這種邏輯進一步演化,就可以發展成“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應當知道我的需要是什麼,你還得為我的人生負責”。
並且,這個邏輯會延伸到我生命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和女性的關係中。而令我的一貫表現是,我總是主動付出,但每次付出都不堅決,都隱含著不情願的味道。而當對方不能對我的付出給予我所希望的回報時,就會收到我的潛意識發出的否定或威脅的信息—你對不起我。
那些很願意付出的人,譬如我自己,在表現自己獨有的A時,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求回報,我願意這麼做”。但是,如果深入到潛意識深處,就會發現這句話是虛偽的,其實人們在渴望回報。渴望回報本來也不是不好的事情,畢竟付出和回報的循環是人際關係不斷深入的動力,關鍵是,付出者限定了對方回報的方式,你必須以我所渴望的B來給予回報,其他回報我都不想要。而且,付出者還從不訴說自己想要的B是什麼,他們希望自己不必說出來,對方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但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付出者勢必會失望,隨即會發出信息C。他會用種種巧妙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做錯了,你對不起他。太失望的情形下,付出者就會脫離一個關係,而在脫離時,他會感到絕望:我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
你必須聽話—父母的自戀幻覺
需要強調的是,這裏所說的“付出”並不是什麼利他主義的付出。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時,都以為自己是在付出,在滿足別人的需要,隻是付出方式的差異而已。
投射性認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在限製別人的行為方式,而且還是在幻覺中限製別人的行為方式。我做了A,我這麼辛苦,我不說你就應該知道我要你做B。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就是壞蛋,你就該死。
讀曆史類小說時,我發現,那些大權在握的人,最喜歡玩這種遊戲。他們渴望自己什麼也不說,屬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某個屬下常做到這一點,他們就會倚重這個屬下;如果某個屬下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疏遠或打壓他。這不過是自戀幻覺的遊戲罷了,他們渴望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別人,但自己說了別人才知道該怎麼做,和自己不說別人就知道該怎麼做,那種感覺的差異就大多了。
自戀幻覺的投射無處不在,最集中的表現領域並不是政治或社會領域,而是親子關係和情侶關係這兩種親密關係中。
親子關係中,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麼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