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支配與服從:病態關係的雙重奏(上)
我們都想做好人,並想用好的方式對待某人。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他。
然而,我們這個所謂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問題的。
並且,我們使用“好的方式”時,有一個隱藏的邏輯:我對你這麼好,你應當給予我回報。
對回報的渴望也不算是問題,但關鍵是,我們還渴望對方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給予自己回報。
如果對方不僅給了回報,還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真愛自己。否則,我們就會失望,就會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好,並生出想遠離這個人的念頭。
對方也會執著於類似的渴望。
當兩個人的渴望相契合時,所謂完美的愛情出現了。然而,即便此時,這也不是相愛,而隻是一種命運的偶遇而已。我們看見的,隻是自己的世界,我們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更多情況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個人多麼愛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願,自動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願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
因為,一旦這麼做,他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淪為一個工具,一個滿足你的夢想的對象。
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卻糾纏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
雷子是我的一個好友。前不久,他來廣州出差,我們一起聊天,談到了他的愛情。
他剛遇到了一個女孩,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這讓他有些畏懼,他生怕處理不好這個關係,讓他重蹈覆轍。以前,他談過不知多少次戀愛,但沒有一個關係能持久。這看似浪漫,令別的男人豔羨,但他自己知道,這很痛苦,他其實很渴望擁有一個穩定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於是,他說他刻意地與那女孩保持一段距離。他告訴自己,少見麵,多打電話,這樣就不會發展得太快。
既然如此,和她的電話就變得很重要了。最近有兩次,他打電話給她,她都沒接,直接給掛了。過了一會兒,她再打過來,一次說她在開會,一次說她在和老板談話,事情很重要,所以她要那樣處理。
雷子則說,如果他是她,他會先接她的電話,並走到一邊僻靜處,簡單聊幾句後,再告訴她,他有公事,待會兒再和她詳談。
我則說,如果我是她,他這樣對我說話,我會感到壓力,並且略有不快。
“為什麼?”他問道。
“因為,你沒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誘導我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待你。”我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在將你的方式強加於我。”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這種誘導無處不在。
用普通的語言來說,這種誘導是強加;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誘導便是投射。
如果投射成功了,這個女孩下次果真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那麼,這便是認同,即這個女孩認同了他的投射。
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機製,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斥著投射與認同。
一般情形下,我們盡管玩投射,也渴望對方認同,但對方並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對方沒這麼做,我們也不是太失望。
然而,有些人會特別執著。他投射時,抱著強烈的願望,渴望對方以他所希冀的方式回應他,如果對方不這麼做,他會嚴重焦慮,認為對方不愛他。這種心理機製,被稱為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孤獨的遊戲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隻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換一種說法,即玩這種遊戲的人隻渴望他投射你認同,但卻拒絕你投射他認同。
這樣一來,這個關係就失衡了。這樣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實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會誘導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而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存在,他會視而不見,他既不關心你的想法,也拒絕真正了解你。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覺得特別受壓製,因為你隻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對他,他才會滿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會滿意。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藏著一個“你必須如此,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它完整的表達是:“我以我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不過,玩這個遊戲的人,通常隻意識到前半句,即“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威脅信息。但作為被投射者,你會清晰地感受到這種威脅,你會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你不能按照你的意願對他表達你的好,否則他會不滿意,而且你還會付出代價。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並不罕見,它有四種常見的類型:
1.權力的投射性認同。玩這個遊戲的人,其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2.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其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3.迎合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4.情欲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性感(這麼有性能力),你必須滿足並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性無能(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