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年,於小姐因不願意吵架,所以一直忍讓丈夫。但第5年時,她突然發現,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活潑開朗、朋友很多的她,現在居然整日鬱鬱寡歡,而且身邊連一個說得上話的人都沒有了。
她覺得這種狀態很壓抑很恐怖,決定重新過回結婚前的生活。於是,盡管丈夫激烈反對,但她堅決恢複了以前的生活方式:經常出去旅遊、經常和同事或朋友們在一起。同時,她的性格也恢複過來,她重新變成以前那個愛說愛笑的女子。
這時,她分明感覺到,自己終於又做回了自己,這種感覺真好。但丈夫顯然不能接受這一點,他感覺他們兩人的心越來越遠,所以堅決提出了離婚。
徹底被控製的結局常是被拋棄
從大二開始做心理熱線一直到現在,這樣的故事我聽了估計不下100個了。它們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男人掌握金錢的管理權,男人希望女友或妻子最好既不和朋友來往也不和親人來往……
作為男人,多年以來,我一直不明白,這一類型的男人到底是在幹什麼。原來我以為,這樣的男人可能是醋意太大了,但他們限製女人和親人來往,這實在是沒有道理啊。
後來,看了美國女心理學家帕萃絲·埃文斯的《不要用愛控製我》一書,我才徹底明白:這樣的男人是在做洗腦的工作,將自己所愛的女人的意誌洗去,然後將他心中的一個女性形象加在愛人身上。並且,他們所幻想的這個女性形象都有一個共同點—永遠知道他在想什麼,永遠不會違背他的意誌。
但是,這樣的努力一旦成功,一個女人的意誌就徹底被愛人洗去,變成了一個絕對被他控製的玩偶。這時,男人會發現,即便如此,這個女人仍然不是他所幻想的那個女性形象。所以,他會拋棄這個女人,轉而去找一個新的有獨立意誌的女人,繼續玩洗腦的遊戲。被拋棄的這個女人,就會變得淒慘無比,因為她的獨立生存能力已隨著她的獨立意誌一同喪失了,再失去這個男人,就意味著她失去了一切。
最近,在廣州電視台《夜話》節目組,我幾次見到這樣的女子在家人的陪伴下來求助。她們的神情總是令我想起木偶,似乎沒有了任何活力。
支配欲太強的男人會給女人洗腦,而支配欲太強的女人一樣也會給男人洗腦。並且,洗腦成功後,這樣的女人會更失望,因為盡管她是女強人,但仍然會和多數女子一樣,渴望男人能讓她依靠。所以,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沒什麼獨立能力和獨立精神後,她們會非常痛恨這一點,整日斥責丈夫沒本事,但她們沒有想過,這樣的丈夫,也是自己塑造的結果。
一次,我和一個大公司的女高層聊天,她說她丈夫現在對家庭的貢獻簡直是零,甚至是負,因為他隻能帶來麻煩。然而,當她回憶年輕時,她發現,她喜歡的男子都有兩個特點:年齡比她小,沒有個性。
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男子呢?最明顯的答案是,這樣的男子好支配。
為什麼一些人會如此渴望支配戀人呢?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卡什丹在《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一書中總結了兩個常見的原因:
1.這樣的人童年時,和父母的關係是顛倒的,即他們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賴者,不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來照料自己。因此,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成了一個大人,並從照料及支配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最初的價值感。長大了,他們便渴望重複這種關係模式。
2.他們曾與媽媽有嚴重的分離,或者媽媽對他們的照料嚴重欠缺,這讓他們對現實中的媽媽極端不滿,而在心中勾勒了一個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愛人形象。長大後,一旦愛上哪個人,他們便會把這個形象強加在這個人身上。因為童年時曾嚴重受傷,所以他們極其懼怕分離,而戀人的任何獨立意誌都會令他們擔心分離,所以他們會盡一切努力打壓戀人的獨立意誌。
帕萃絲·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製我》中描繪了大量這樣的個案。如果你正受著類似問題的折磨,那麼,無論你是折磨別人的支配者,還是被支配者折磨的對象,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愛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動的強加,而被支配者則是委婉的強加。我們都不容易看到並尊重戀人愛的邏輯,相反,我們都執著於自己愛的方式上,並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這就導致了孤獨,並且越相愛越孤獨。
所以,這是一個普遍問題。
此外,在支配與被支配上,有明顯的兩性差異。因為種種原因,男人的支配欲望常被美化,或起碼被合理化,而女人被美化的則是依賴和服從。人類曆史上一直如此,所以,男人普遍會喜歡依賴型的女子,而女子則普遍會喜歡支配型的男子,而這一傾向會一直誘惑男人發展自己的支配欲。
帕萃絲·埃文斯還認為,男人超強的支配欲和女人超強的依賴,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恐懼。
恐懼什麼呢?分離!
意思即,男人認為,支配是好的,支配欲強的男人才會得到女人的愛,才會保證女人不離開自己;女人則認為,依賴是好的,依賴型的女人才容易得到男人的嗬護,才會保證男人喜歡自己。
不過,這種恐懼源自過去,要麼是人類幾千年乃至幾百萬年的曆史,要麼是一個人童年時的曆史。它過去曾經是有用的,但現在,假若它正傷害著你最在乎的親密關係,那麼你應當去重新認識它,並改變自己的關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