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羞怯和寂寞的含義是:我不好,我隻會給大人惹麻煩;我好想哭,好想撒嬌,但我知道,那樣我在大人眼裏就更不可愛了,這都是我的錯,我一點價值都沒有……
章雪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女兒?我朋友的說法是,章雪認為,她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溺愛慣了,所以有些嬌氣,也有些黏人,她討厭自己這一點,但覺得改變自己好難。於是,她希望女兒不要像她這樣,她希望能獨立。
這樣的想法聽上去很好,但很可惜,她是將依賴和獨立徹底對立起來,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且這裏麵還藏著家族命運的一個輪回,這也是一種常見的輪回。
調皮的孩子更有能量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父母犧牲自己的需要而去極大地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最終會導致這個孩子形成一種不平衡的內在關係模式—“總是付出的內在的父母”和“總在索取的內在的小孩”。
所謂的依賴,即是索取,習慣索取的人,看上去會有些霸道,但是,另一方麵,他們很討厭自己不能獨立生存。譬如,很多依賴成性的女孩,會有一個比較奇特的問題:非常怕小狗小貓,卻對大狗不恐懼。這是因為,小狗小貓是很黏人的,她們討厭自己黏人的一麵,於是她們會將這種討厭投射到小狗小貓等小動物身上,而大狗是不太黏人的,所以她們就不怎麼懼怕它。
因為討厭自己的黏人,所以這樣的女子做了媽媽後,容易像章雪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
然而,章雪“不中女兒圈套”的做法其實是她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展現,即,她是將“總在付出的內在的父母”投射給了女兒,希望幼小的女兒能像自己父母一樣不給她惹麻煩。她和父母的關係中,估計是父母隻關心她的需要,而她難以關心父母的需要,現在,她將這個關係模式轉移到她與女兒的關係中。隻是,她仍然以“總在索取的內在的小女孩”自居,而她的女兒則很小就不得不獨立起來。
這樣一來,雯雯就容易形成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內在關係模式:“總在付出的內在的小女孩”和“總在索取的內在的媽媽”。章雪希望女兒獨立,但雯雯會覺得自己受盡了委屈,一直被忽視,所以等雯雯長大做了媽媽後,她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受自己童年的苦,於是她很容易百般溺愛自己的孩子。於是,雯雯的孩子就擁有了和雯雯的媽媽一樣的童年,而最終也形成了和雯雯的媽媽一樣的性格。
這是一種常見的隔代輪回,而這種輪回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楊麗娟一家。我在多篇文章中談到,楊麗娟的奶奶是一個隻知索取的人,而楊麗娟的爸爸楊勤冀則是一個隻知付出的人,他把女兒楊麗娟培養成了一個隻知索取的人,於是,家族命運就不斷在輪回。
要想打破這種輪回,首先,也是關鍵的一點是認識到自己在做什麼。章雪以為,她是在用科學的教育學手段塑造女兒,但其實,她不過是片麵地借用了一種辦法,是在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她與女兒的關係上。
其次,她應認識到,她是她,女兒是女兒。她如果認為自己有問題,那她該獨自去承擔、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希望女兒幫她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任務。她很渴望獨立,那麼她該自己努力去走向獨立,如果做到這一點,她就不會過分地要求這麼小的孩子就獨立。
最後,我想說,所謂的“乖巧”常是一種懶惰的邏輯。養育一個孩子太辛苦了,所以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乖一些,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省心很多。
然而,心中充盈著愛與被愛的體驗的孩子,是不會太乖巧的。相反,他們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同時,他們也會努力地去表達自己的愛,而不會輕易退縮。
像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常常帶著點嗔怪的語氣說他們“調皮”,但如果仔細地聆聽,你會發現,他們的語氣中還藏著一種驕傲,似乎他們很欣賞孩子的能量。
這應該是對的,因為有能量的孩子,比乖巧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