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非黑即白:3個月嬰兒的遊戲
本科時,有一段時間,我對人際關係比較困惑,讀了不少相關的書,它們差不多都談到了一個原則:
對事不對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一個關係中,如果對方做錯了一件事,你可以坦然地指出對方做錯了這件事,但不要因為這件事而否定這個人。
聽起來,這是多麼簡單的原則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人性的了解越來越深,我越來越明白,這是很難做到的一點,太多的人會因為一件“壞事”的發生而全然地否定一個人。
並且,最難做到對事不對人的,是一些特別理想主義的人。你和他們相識的一開始,他們會對你特別好,隻看到你的優點,還會把一些你本不具有的優點加在你身上,將你形容為天下少有地上無雙,如白玉般無瑕。然而,一旦發現你的一個缺點,他們就會對你全盤否定,激烈地攻擊你,仿佛你這個人立即變成了一無是處的家夥。
這種非黑即白的絕對是非分明的狀態,其實是最幼稚的狀態,是嬰兒在3個月之前所必然處於的狀態。
同時容納好與壞=成熟
我們習慣上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麵子越來越重要,大人應給予尊重,而一個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的麵子是不必太尊重的。
然而,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孩子越小,我們越要耐心地嗬護他,因為越小的時候遭遇的傷害越難修複。
按照現代客體關係理論,一個孩子在1歲前有兩個發展階段:
從出生到3個月大,這時的嬰兒處於“偏執—分裂”狀態。幼小的他無法處理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於是他使用了分裂的心理機製,將他心裏的媽媽分成兩個部分:絕對的“好媽媽”和絕對的“壞媽媽”。相應地,他也將自己分成兩部分:絕對的“好我”和絕對的“壞我”。
從4個月大到1歲,這時的嬰兒處於“抑鬱狀態”。他越來越明白,媽媽的身上同時具有好與壞的部分,而他自己也是既好又壞。這個發現會令他感到一些悲傷,但在這種悲傷中他有了一個巨大的進步—原來強烈的要麼愛要麼恨的單一情感被更豐富、更細膩的情感所替代,並因而具備了整合能力,能接受自己既好又壞的事實,也能接受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這是寬容的最初來源。
一個正常的媽媽,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自己的孩子而言是“好的”,能滿足嬰兒的需要,幫嬰兒達成他的願望。但在少數情形下,她對自己的孩子而言是“壞的”,會忽略嬰兒,拒絕嬰兒的親近,阻撓嬰兒的願望實現,甚至會主動攻擊嬰兒。
完美的媽媽不存在,關鍵是“好的”部分要足夠多,能做到這一點的媽媽便是“足夠好的媽媽”,她能給予孩子“足夠好的養育”。在生命最初的3個月得到了足夠好的養育的嬰兒,會順利地從“偏執—分裂”狀態發展到抑鬱狀態,從而具備最基本的寬容。
然而,假若嬰兒在生命最初的這3個月沒有得到“足夠好的養育”,或者說媽媽做得不好的地方太多,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停留在“偏執—分裂”狀態。他會一直使用分裂的心理機製,容易偏執地看待事物,要麼將其視為理想的好,沒有一點缺點,要麼將其視為絕對的壞,沒有一點優點。
這也是一些人特別怕鬼、特別怕黑的關鍵原因。
“好媽媽”會讓嬰兒感到快樂而溫暖,並且令嬰兒持有“別人愛我,是因為我好”的天然自戀。“好媽媽”還勢必會令嬰兒自信,因為他認為是他令媽媽愛自己的。“壞媽媽”則會令嬰兒陷入一個兩難境地:這時他想離開媽媽,但他做不到這一點,因為這意味著死亡。
分裂的心理機製可以幫嬰兒一時脫離這個兩難境地。使用分裂機製將媽媽分成“好媽媽”和“壞媽媽”後,嬰兒會將“好媽媽”投射到媽媽身上,而將“壞媽媽”投射到鬼和黑暗上。於是,嬰兒對媽媽反而更依賴,但對鬼和黑暗極其懼怕。由此,通過將對“壞媽媽”的負性情感轉嫁到鬼和黑暗上,嬰兒避免了和媽媽疏遠的危險,可繼續保持對媽媽的依賴。
如果媽媽變成了鬼……
當然,如果“壞媽媽”的部分實在太重,“好媽媽”的部分實在太輕,那麼孩子很小就會表現出對媽媽的敵意來。
一個單親家庭的小男孩強仔,在他約1歲剛學會走路時,就常“走丟”—他會乘媽媽不注意的時候連走帶爬地遠離媽媽,卻總是被鄰居發現,然後被他們送回到媽媽身邊。上學後,這個孩子會很早就離開家,因為他總是繞很遠的路去學校。放學時,他同樣會繞很遠的路回家,這樣可以很晚回家。
他媽媽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因而來找心理醫生。當被問到她是怎樣對待孩子時,她的回答是,她每天都會頻繁地罵他打他,有時還會把他綁在家裏。
這個媽媽做得如此糟糕,以至於強仔都不必太使用分裂機製將“壞媽媽”投射到鬼上了,而是一有能力就不斷地試圖逃離媽媽。
除了把內心中的“壞媽媽”形象投射到鬼上,一個孩子還會將“壞我”投射到鬼上。一個人很怕鬼,往往意味著這種投射很強烈,也即他心中的“壞媽媽”和“壞我”的部分很多。
所有人的養育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分裂,所以大多數人都有怕黑和怕鬼的一麵。不過,如果意識到自己究竟怕的是什麼,這種懼怕就會減輕很多。
我的一個朋友X,剛認識我的時候,一直極力向我強調,她的家多麼團結,而她父母是何等完美,尤其是她的媽媽,實在是太理想了。不過,她特別怕黑、怕鬼、怕孤獨。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我介紹她去看了幾個月的心理醫生後,她開始直視她家庭的真相:父母不和,媽媽對她控製欲望太強,而且媽媽脾氣很不好,她小時候常常被媽媽丟給鄰居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