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人善被人欺!為什麼?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這是一句眾所周知的諺語,也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人善被人欺”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要不要因此再也不做善人?

“你是我的替代品。”

在廣州電視台心理類節目《夜話》的錄製現場,特邀嘉賓蔡敏敏對廣州薇薇安心理醫院的谘詢師於東輝如是說。

21歲的蔡敏敏是河南女孩。她曾在珠海做過5年保姆,受到了河南老鄉的雇主魏娟長時間、高密度的可怕虐待,並被嚴重毀容。

這一事件在2005年年底被媒體曝光後,魏娟已被繩之以法。蔡敏敏也得到了一些幫助,正準備在廣州繼續接受免費的整容手術,而她的容貌也比剛被發現時好多了。

不過,她的心理創傷並未得到安撫。她現在的情緒不穩,晚上總做噩夢,夢見魏娟折磨她、羞辱她,且嚴重失眠,每天隻能休息三四個小時。為此,她的家人和救助者聯係了《夜話》,希望能得到心理救助。

在對蔡敏敏做了一些輔導後,於東輝使用了一個“角色互換”的技術:他讓蔡敏敏扮演魏娟的角色,而他扮演蔡敏敏的角色,並讓“魏娟”對“蔡敏敏”說話。結果,“魏娟”一開口便說出了本文一開始那句話。

這句話表明,魏娟是把蔡敏敏當成了她的替代品,或者說,將蔡敏敏當成了另一個“我”。從事實的角度看,是魏娟在虐待另一個人,但從心理上看,是魏娟在虐待自己的替代品,是魏娟的一個“我”在虐待另一個“我”。

2006年,我就這一事件寫過兩篇文章《施虐狂是怎樣煉成的》和《她為何甘願受虐五年》(詳見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分別分析了魏娟施虐和蔡敏敏受虐卻不敢逃跑的心理。

在《施虐狂是怎樣煉成的》一文中,我談到,魏娟施虐時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細節:有時施暴後,她會哭著撫摸蔡敏敏的傷口,說自己多麼喜歡她,對她多麼好。

有人會認為這表明了魏娟的陰險,但在我看來,她這樣做時很真誠,她其實是將蔡敏敏當作了自身的一部分。她心中有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暴虐的養育者”,一個是“內在的受虐的小女孩”。她折磨蔡敏敏,就是她的“內在的暴虐的養育者”在折磨“內在的受虐的小女孩”;她為蔡敏敏哭泣,就是她的“內在的受虐的小女孩”在哭泣。

名詞解釋:角色互換

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常用到的一個技術,即讓來訪者扮演另外一個人,而心理醫生(或治療室中的椅子等)扮演來訪者自己,然後讓來訪者以那個人自居,並對“來訪者”說話。

如果來訪者進入了角色,他會進入一個常常令人匪夷所思的境地:真的以那個人自居,並說出那個人的真實想法。

來訪者做到這一點後,心理醫生會再帶著他做回自己。這時,他就會很深地理解那個人為何那樣對待自己,從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和那個人的人際關係的互動。

這個技術很簡單,但如果進行得順利,可以認為,來訪者扮演另一個人的角色時,他的感受和表達,的確就是那個人所感受和所表達的。

譬如,我們可以假定,當蔡敏敏扮演魏娟的角色時,“魏娟”所說出的,的確就是真正的魏娟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法。

你像小孩,喚起了強人的痛苦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我”,它們組成了我們特定的內在關係模式,並且,我們會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際網絡中。於是,我們有一個什麼樣的內心,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外部人際關係網絡。

魏娟的內在關係模式中一個重要部分是“內在的虐待者”對“內在的受虐者”施虐,她將這個施虐與受虐的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了她與小保姆的外部關係上。她內在的這個關係模式有多病態,她對小保姆的折磨就多殘酷,這是基本匹配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對“內在的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小孩”,那麼,我們是怎麼把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關係上的呢?

答案是,如果對方像自己“內在的小孩”,就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自己以“內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對方像自己“內在的父母”,就將“內在的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自己以“內在的小孩”自居。

這是最基本的投射規律,由此,就引出了“人善被人欺”的結果。

真正的善良是一種有包容力的強大,但更常見的善良是綿羊一般的軟弱和順從。假若你具備的是這樣的善良,那麼,別人很容易將他“內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以“內在的父母”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