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2 / 3)

袁寧也不在意。這種欺軟怕硬的人別說社會裏了,連學校裏都有不少,和他們較真是很沒趣的。袁寧走到最後一間辦公室,抬頭確認上頭寫著“資料室”三個字,便抬手敲門。

“請進。”裏麵傳來一聲年輕的嗓音。

袁寧循聲看去,隻見門邊端端正正地坐著個二十二三歲的青年,看著臉嫩得很,似乎是剛畢業的。青年剛才正在整理著資料目錄,聽見敲門聲後放下筆看向敲門的袁寧。

青年認出袁寧並不是部門裏的人,疑惑地問:“你是……?”

袁寧說:“我是章部長帶來的實習生,”他露出友善的笑意,“章部長讓我來這邊查點資料,這是章部長的工作證。”

青年驗證了工作證的真假,麵上還是有點猶豫。他搖搖頭,正正經經地提出要求:“你不是部門的人,拿著工作證也不能證明章部長是讓你來資料室的。”青年有點靦腆,似乎也為自己的較真感到不好意思,“最好能讓章部長寫個條子過來。”

袁寧一口答應:“沒問題!能借我一張紙嗎?”

青年遞給袁寧一疊信紙。

袁寧當著青年的麵刷刷刷地寫好調閱資料的申請,跑去叫章修嚴給自己簽名。

青年看著被撕掉一頁的信紙本有點愣神。

等袁寧把章修嚴簽過名的信紙交回來,青年才放袁寧入內。他沒有跟進去,而是定定地看著袁寧寫的那張申請。

這麼小的小孩,字寫得可真好!而且這字和他們章部長的字很相像。

想到能讓章部長借出工作證和這麼痛快地簽字,青年立刻明白過來:這小孩肯定和章部長有挺深的淵源。

袁寧不知道自己隨手寫的字暴露了自己和章修嚴的關係。資料室這邊有浩如煙海的文件,袁寧一下子沉浸在裏麵,站在架子前記錄著自己需要的內容。不管是甘老交待的工作還是黎會長安排的任務,都得先做好準備工作。

過幾天黎會長才會和懷慶書法協會那邊聯係,他可以先自己玩耍。接下來兩天袁寧都呆在章修嚴這邊,要麼自己研究資料,要麼冒充實習生給章修嚴跑跑腿。袁寧超乎尋常的親和力又開始發揮作用,和整個部門上上下下都混得挺熟,基本把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都摸清了大半。

袁寧沒有對章修嚴說些什麼,相比他短短兩天的觀察,章修嚴應該了解得更徹底。他回到章修嚴宿舍後就麻利地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和章修嚴一起下鄉。

章修嚴眉頭一跳。

“你也去?”

“大哥去哪我去哪!”袁寧語氣十分堅定。

章修嚴:“……”

章修嚴去洗了個澡,催促袁寧也去洗,自己坐回書桌前為明天的下鄉做準備。省會這邊的情況他已經摸清了,接下來該做什麼他心裏有數,差的隻是時機。

章修嚴正想著,袁寧就從浴室出來了。袁寧見章修嚴對著手裏的文件擰起眉頭,眉眼頓時彎了起來,在章修嚴反應過來之前跨坐到章修嚴身上:“大哥別煩心,親親我就不會煩惱了。”

章修嚴一下子被抱了個滿懷,渾身的氣血都聚湧起來。聽著袁寧大言不慚的話,他抬手拍了袁寧屁股一掌:“別胡鬧。”

袁寧一點都不覺得疼,摟住章修嚴的脖子親了上去。

章修嚴是個正常的男人,被袁寧這麼抱著親著,哪裏還控製得住?他聲音發啞,無奈地避開袁寧進一步的撩挑:“你這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膽子到底是什麼時候長出來的?”

袁寧求吻不成,隻能遺憾地親了親章修嚴的臉頰,眼底笑意盈盈:“大哥你縱出來的。”他悄悄把手往下伸,去摸章修嚴結實的肌肉。

章修嚴:“……”

章修嚴把袁寧拎到床上,三下並兩下地把袁寧給扒光。宿舍這邊是寬敞的硬板床,兩個人睡也不會太擠,隻是非常硬,隔著被單袁寧也能感受到床板那硬硬涼涼的觸感。意識到自己好像真的不小心引火上身,袁寧臉蛋唰地變紅,不敢再動手動腳,小聲喊:“大哥……”

這小混蛋果然隻有被剝光以後才肯安分!章修嚴用被子把袁寧裹起來,親了親袁寧微張的唇:“睡覺。”

袁寧一下子明白自己上當了。他像八爪魚一樣抱住章修嚴,腦袋在章修嚴胸口蹭來蹭去:“大哥你學壞了。”

章修嚴繃著臉說:“跟你學的。”

袁寧眉開眼笑。

兩個人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躲在被窩裏鬧騰了半天才終於饜足,沉沉地進入夢鄉。

第二天一早,袁寧與章修嚴一起朝著目的地出發。他們沒開車,坐火車去的,大半小時就抵達周圍的地級市。這邊是懷慶著名的水泥產地,火車站四周到處都是高聳的煙囪和大大的廠房。

出了火車站,不少中年婦人熱情地迎上來,殷勤地問袁寧和章修嚴要去哪,不等袁寧兩人說話就報出自己的車經過哪些地方。

這是小地方的常態,火車站外頭永遠守著這麼一些人,男的負責開車,女的負責拉客,有些是黑車,有些則是公交,每次火車上的乘客一下車都會被熱情地為主,給你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這樣的熱情讓章修嚴有些吃不消,袁寧卻如魚得水,他笑著擋開大部分拉客的婦人,挑了對看起來比較靠譜的司機夫婦,準備坐對方的小三輪先去招待所安頓下來。

袁寧給錢給得爽快,負責拉客的婦人喜笑顏開,叮囑丈夫一定要好好開車,務必把人送到地頭。小三輪的車廂向後開著,可以看到沿途的景致。袁寧有些驚訝地說:“這裏的路倒是修得不錯,是標準的雙向六車道啊。”

很多小城鎮的城市規劃做得不好,車道很窄,隻適用於城市發展初期,若是城市越來越發達,經濟越來越好,有車的人漸漸增加,那樣的路就不再適用,稍有狀況就會擁堵。光看這條筆直寬敞的路就可以看出修路人是很有遠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