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戈蘭高地(2 / 2)

就在前往戈蘭高地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以色列坦克部隊好幾個營地,導遊說,如今以色列在全球已進入發達國家的前列,坦克部隊的裝備與四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絕對是最先進的。他還指著公路兩旁荒野裏不時閃過的黃色標牌說:“這裏都還是雷區。上了戈蘭高地,你們可得緊跟著我,千萬別隨便亂走。”

當我們抵達景點時,山頭下的停車場已有多輛旅行大巴停泊。導遊說,以前這裏是敘利亞軍隊的一個關隘,現在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下車之後,他帶我們先走進了一個用鋼絲緊緊捆紮的花崗岩防空洞,洞內的頂部及牆壁均係鋼柱鋼板構架,真給人以銅牆鐵壁之感,炸不垮,摧不塌。出了防空洞,我們就沿著一道緩坡走向山頂。與其說這道緩坡是一條登上戈蘭高地製高點的必經之路,還不如說是一道別具風情的藝術走廊。因為就在這路的兩旁,陳列著幾十具類似人物和各種動物雕像的藝術品。導遊說,這些作品出自一位意大利的猶太藝術家之手。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金屬雕像的成本十分低廉,外觀雖難免有失粗糙,但他完全是就地取材,用的是當年戰場上的槍炮、坦克殘骸的廢舊零部件,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還是很令人歎為觀止。至少可以說,以這些獨特的藝術品迎接五大洲遊客們的到來,頃刻間能淡化一下以、敘間至今仍劍拔弩張、武裝對峙的緊張氣氛,展現了一種對和平的渴望和珍愛生命的理念,引人注目。

戰地“藝術走廊”的盡頭,是一座淡藍色的平房。導遊說,這是一家以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科菲·安南先生命名的咖啡廳。咖啡廳大門兩側開滿鮮花,假如咖啡廳一側不是敘利亞軍隊當年在製高點上構築的戰壕和掩體遺址,興許誰也不會想到這裏曾是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隨導遊登上景點的最高處,四周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導遊指著向東一側的大片穀地說:“當年的仗打得十分慘烈,敘利亞的數百輛坦克和裝甲車就毀在這裏,因此,這裏被稱作為‘眼淚山穀’。現在靠左邊的一大片綠色田園,是以色列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你們知道吧?以色列是中東首先實現科學灌溉的國家。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麵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百分之五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世界各國經常有考察團來此引進這項先進技術。而右邊一側,東南方遠處隱隱約約的白色建築群就是敘利亞和以色列隔離區的聯合國觀察站。記得吧?是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穿梭外交,終於使雙方在1974年5月31日達成了脫離戰爭狀態的協議,互相交換戰俘,並且由聯合國在邊界設立緩衝地帶,聯合國脫離接觸觀察員部隊創立並駐紮在戈蘭高地,來維護停火協定……”

聽完導遊的講述,我們都到戰壕裏去體驗了一番。盡管戰壕外的陣地上立有以不同姿勢舉槍射擊的士兵雕像,但我們已再也感受不到那場惡戰令人窒息的氣氛。戰火硝煙在戈蘭高地已消失了整整四十年,走出戰壕的遊客紛紛來到安南咖啡廳小憩。那天,到此遊覽的中國旅遊團就隻有我們一個,我雖聽不懂談笑風生的西方遊客在咖啡廳裏的都談論些什麼,但我想,此時此刻遊客們的共同信念隻有一個:願中東以至整個世界再不要重現為爭奪水資源或能源的殘酷戰爭,讓普天下的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贏得持久的和平!

2014年7月10日